揭開某些地方政府甘當房托的謎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11:47 紅網 | |||||||||
時下房市,有三大怪象:一是買房的買漲不買跌,節衣縮食成了“房奴”;二是賣房的制造假象,合同訂了又撤成了“拆白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操縱土地資源,縱容虛假信息成了“房托”。從表面上看,是消費者不爭氣,邊罵邊買,弄得房價節節攀升;往深處分析,是開發商耍奸弄滑,屯地、惜售,賺了個缽滿盆滿;如果揭開全部謎底,真正的原因,則是一些地方政府蓄意當“房托”,托出漲聲一片,才有了這樣的房市怪象。
買房的苦于信息不對稱,做了冤大頭,只剩下“三年不買房”的悲情權利,除了無奈,還是無奈;賣房的操刀宰客,一道關卡一層利,不敲骨吸髓不會罷休,卻是趨利的本性使然。政府呢,為什么總跟開發商伸一條褲腿?有了“國六條”,房價漲;有了“國十五條”,房價還是漲。譬如蘇北一個縣級市的領導,就把房價4年上漲3倍作為政績津津樂道,說國家調控房地產的政策只針對大城市,中小城市建設是第一,執行調控政策是第二(6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活脫脫畫出了甘為“房托”的真面目。 在消費者與開發商之間,一些地方政府為什么總是代表開發商的利益?在國家政策與房市行情之間,某些地方政府為什么總是拿國家政策陽奉陰違?這里不排除極個別權錢交易的黑幕;但更多的緣由,則在于這些地方政府的體制性選擇,而這,才是更讓人寒心的地方。 從土地出讓和房產稅費的收入看,房價越高,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益也就越大,這是顯而易見的理由。房價4年漲了3倍,財政收入肯定也跟著增長,且不說財政收入是列入考核的政績,腰包有錢,百事好辦,那些地方政府對房價的飛漲,難免樂觀其成。 奇怪的是,為什么這些地方政府的政績就體現在財政收入的增長上,而不體現在國家政策的執行上?更奇怪的是,真正從房市飛漲中得益的,是少數開發商和炒房客,受損的卻是大多數持幣待購的買房者和買了房子苦受按揭盤剝的“房奴”們,為什么一些號稱代表人民利益的地方政府代表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現象很奇怪,道理卻很簡單,政績的認定者,在乎財政收入,不在乎國家政策;對政績擁有話語權的,大部分是開發商、炒房者,以及他們的代言人,而不是老百姓。所謂的民意表達,總是通過各種名義的民意代表完成的,而絕大多數的民意代表是欽定的,即使從授權的意義上他們也只需向上負責。于是,政績的認定規則,決定了考核什么干什么,怎么考核怎么干;既然官員干得如何由考核說了算,那么,制定考核辦法的人和給考核單位打分的人,就成了掌有話語權的人。房市漲不漲,不是廣大缺房者說了算,也不是國家政策說了算,而是房市漲價的得益者說了算。只要這樣的體制不變,草根呼聲再強烈,國家政策再高明,有些地方政府都仍然會甘當“房托”,房價就難以真正的回歸正常。 [稿源:紅網] [作者:慕毅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