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無礙世界經濟增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6日 16:5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趙憶寧 巴黎報道 根據被廣泛引用的經濟預測模型,過去兩年的油價上漲早已應該將經濟推入了衰退。
事實是,高油價并沒有對全球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到底是什么原因?4月份在巴黎,經濟學家、能源經濟學家聚會,專門討論石油價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模型是基于30年前經濟結構的經濟變量行為的數據,高估了高能源價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經濟結構變化使得經濟對油價上漲不再那么敏感,“中國因素”也緩沖了高油價的影響。 專家認為:雖然石油價格上漲給世界經濟帶來一定的沖擊,但如果投資增長保持強勁,2006年經濟繼續保持高于平均增長率的增長是可以實現的。 經濟產出對油價上漲不再敏感 石油產品的消費主要用于交通燃油、工業和住戶的其他燃油、以及用于發電的重燃油。 法國石油學院經濟學家奧利弗·瑞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馬丁·索默的研究證明,石油需求用于交通在55%-60%之間。 據奧利弗·瑞斯計算,不管油價如何變化,由于消費者的理智調控,石油消耗在個人家庭收入中的百分比在1.5%到2.5%之間。 這位法國石油學院院長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和第二次石油危機,價格上漲對石油的需求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幾年石油價格達到歷史最高的水平,石油消費沒有下降反而增加? 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主席吉姆·薩柯斯頓的研究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從整體上看,經濟部門的能源密集程度下降。單位能源投入的經濟產出遠遠高于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的產出。每單位價值能源投入產生更多的經濟產出。 其次,能源密集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與三十年前相比有所降低。 主要原因是作為非能源密集型產業的服務業與30年前相比,占經濟總量和就業人數的比例更高。由于能源在服務業各項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能源價格上漲對服務業的價格、盈利能力和就業影響相對較小。而能源密集型產業,例如制造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從各國GDP結構中可以看出,已經完成從能源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轉向信息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轉型,即便是發展中國家,工業也從重工業向輕工業轉變。 第三,重工業,包括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和公用事業的能源利用效率都有所提高。與上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時期相比,單位能源產出都已經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經濟產出對能源價格上漲不再那么敏感。 油價對消費影響有限 由于近期石油價格增長迅速,導致的汽油價格上漲是否使消費者信心下降?是否意味著消費支出和經濟增長都將放緩? 汽油價格的確影響消費支出水平,但它不會再有20年前或30年前那樣的影響力。因為用于購買汽油的支出占消費者購買支出的比例,較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水平降低了很多。 依據吉姆·薩柯斯頓對美國的實證研究,1981年,消費者支出的5%用于購買汽油,從1986年起,汽油支出占總消費者支出的比例保持在平均2.5%。 消費者對汽油價格的反應,證實了消費支出和經濟增長對于能源價格上漲的承受能力增強了,但在歐美,取暖費用可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根據2006年1月美國能源信息署報告,主要靠天然氣取暖的家庭取暖費用平均比去年高出35%。燃燒油取暖的家庭的費用平均比去年冬天增加23%。如果消費者的取暖費賬單數額過大,他們可能會減少其他方面的支出。 總之,專家認為,消費者的支出與過去相比對油價的上漲已不那么敏感了,一般消費者有可能比上個世紀80年代初,更輕松地承受能源價格的進一步上漲。 雖然油價進一步上漲可能不會對總的消費支出產生巨大影響,但是對未來通脹及貸款利率的不確定性的支出預期正在增加,美國家庭已經開始不再大手大腳地借錢消費。油價上漲對汽車行業的盈利能力影響已經開始顯現,美國汽車制造商有的利潤下滑,有的出現了大規模虧損。 油價上漲已經讓消費者在決定是否購買新車時猶豫不決,尤其是對運動性能車(SUV)的需求已經下降。汽車生產商為了保持單位銷售額,對某些銷售緩慢的車型提供了現金返還的優惠。 高油價對經濟影響的悲觀預測言過其實 許多研究能源價格對經濟的影響的實證研究和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都認為能源價格上漲,會對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如果上一年油價上漲10%,那么接下來一年的經濟增長會下降0.5-1.4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對于基于這一研究結果設計的經濟預測模型應該謹慎解釋。根據這些模型,過去兩年的油價上漲早已應該將經濟推入了衰退,但數據顯示,2004年和2005年,全球的經濟增長率超過了長期增長率的2%-3%,無論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并沒有受到油價的影響。 在石油價格極不穩定的狀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參加G20會議時仍然預期,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在4.3%左右。 事實上,油價上漲導致經濟增長緩慢、就業減少的傳動機制已經大大地衰退了。 第一個機制是油價上漲將減少石油進口國相對于石油出口國的購買能力(也稱為貿易條件)。石油進口國購買能力下降的幅度部分,取決于經濟活動的石油密集度。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如今的GDP能源密集度大幅度下降。 第二個機制是高油價可以通過工資/物價的循環轉換為國內物價上漲。油價和家庭取暖燃料價格上漲,很可能使一個主要通貨膨脹指標,即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但是最初這一輪價格變化的影響會相對較小,消費者會根據新的一組相對價格調整支出。如果能源價格上漲,個人或企業能夠通過提高工資或價格的方式實現實際收入或利潤的增加彌補這一損失,那么能源價格上漲就會轉化為核心通貨膨脹指數上漲。 第三個機制是能源價格上漲導致勞動力和資本的調整,從而減少產出。投入的價格上漲使利潤率降低。但是如果勞動生產率提高,則利潤率可以保持不變。而2000年以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比1973年-1995年間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增長快2倍。這一強勁的生產率增長有助于抵消投入成本的增加。這可能意味著企業對于投入價格上漲的反應不再是減少產出、減少就業和降低實際工資。 所以,專家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油價上漲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弱,并指出,對于油價上漲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悲觀預測是言過其實。 因此,基于經濟變量之間的歷史關系建立起來的模型所做出的預測,在今天看來,很可能是不正確的。 “中國因素”緩沖高油價影響 BP中國公司副總裁陳新華為此討論提供了另外的解釋——中國因素。 這得到與會專家的熱烈響應:中國物美價廉的制成品出口,大大緩解了油價上漲對歐美家庭支出的沖擊。中國因素在討論石油價格對全球經濟增長影響中被忽略了。 陳新華在巴黎會議上說:“中國制成品向歐美出口,很大程度緩解了油價上漲對家庭消費支出的沖擊。另外,中國用高額的外匯儲備(2300多億美元)購買美國國債,有力地緩沖了高油價對美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參加會議的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則提出,中國因素從三個方面影響了全球: 首先,中國制成品出口導致全球性制成品價格下跌,有利于全球的消費者; 其次,中國能源、原材料,包括礦產品的需求上升,造成全球性價格上升; 第三,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導致美國保持比較低的利率,刺激房地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由于美國的低利率導致全世界利率相對比較低。 中國因素的綜合影響對全球宏觀經濟穩定,特別是較低的通貨膨脹率起了關鍵性作用。 雪佛龍石油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同意:中國的出口在整個世界高油價的沖擊中產生緩沖作用的說法。他認為,油價在制成品中所占的比例為5%-6%左右,但廉價勞動力的增加大大緩解了油價的影響。中國和印度的開放,給全球增加近兩倍的勞動力。廉價的勞動力導致價格、成本的下降,從而改變了全球的產業結構與價格結構。 為何中國繼續保持“世界工廠”的競爭地位而沒有受到高油價的沖擊,進出口能力都在高增長?胡鞍鋼認為,關鍵因素是中國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油價或原材料上漲因素。他的計算結果顯示,在過去幾年,中國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率7%-8%,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率10%以上,高于歐美國家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率。 低油價時代成為過去,高油價時代已經來臨。這對中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西方國家正是1973年石油危機才導致被迫性的調整,所有國家的能源密度大幅度下降,節能技術、環保技術出現,產業結構得到調整。中國現在也正在提高節能技術的創新和普遍使用。 總而言之,目前,將油價上漲轉化為GDP增長下降、就業減少和通貨膨脹率上升的幾個機制已經衰退,以往對經濟的許多預測,高估了石油價格上漲對經濟的影響。 事實是,經濟沒有迅速陷入衰退,而是表現出了對能源價格上漲很強的承受力,并繼續保持健康增長。 然而,經濟趨冷的風險依然存在。例如,由于投資支出在經濟和就業增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投資支出下降,經濟將停止增長。所以,對全球經濟最大的影響因素可能在油價以外。 但這些論述只解釋了過去,如果油價繼續瘋漲,在多大的程度上世界經濟能夠繼續承受?誰能預測?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