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而平靜地崛起與可持續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5日 13:33 中國產經新聞 | |||||||||
撰稿/本報評論員商寅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黃亞生說,中國應向印度學習,“緩慢而平靜地崛起”。黃亞生的理由是,這樣做的好處可以“通過逐步改革消除經濟運行中扭曲的部分”。 緩慢而平靜地崛起,這話乍聽起來不那么入耳,它起碼不符合當今中國的主流愿望
這樣的時候,為什么有人提出要我們“緩慢而平靜地崛起”呢?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在中國迅速發展的要求占主導位置的時候,聽一聽來自不同方面的聲音,想一想這種觀點提出的根據是什么,有沒有聽取的必要,也是一種明智的做法。何況,細想起來,黃亞生先生建議中國“緩慢而平靜地崛起”,從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運行的現狀來看,有一定的道理。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說,“緩慢而平靜地崛起”有助于各種社會矛盾的緩解,有助于決策部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增加回旋余地。改革開放28年來,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出臺,到2004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這說明,我們在改革進程中,有些時候、有些領域并沒有將改革措施落實到位。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上看,改革走到這一步,房價高、看病貴、教育亂收費、貧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擺在面前,這些都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利益分配格局矛盾的積累導致人們對改革產生懷疑。其實,改革本身并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改革的心態和節奏上。比如房改、醫改、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等等,急切的改革心態導致利益格局發生急劇變化,而決策部門又沒有及時有效地拿出應對措施。目前有批評說,經濟體制改革“不夠深刻、不夠全面、不夠完整”,這“三個不夠”其實應該是急于改革的心態造成的。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所有的改革措施哪怕有一個細微之處因急于推出而有所疏漏,彌補起來都相當困難。所以“欲速則不達”是對“緩慢而平靜地崛起”的反證。慢一點,有時并不一定是壞事。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說,“緩慢而平靜地崛起”有助于我們以更加有力的步伐前進,有助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科學發展觀,這是對不科學發展模式的否定。那么,什么是不科學發展模式呢?依筆者理解,就是對資源的瘋狂掠奪,就是把應該留給子孫的礦產、河流、植被都在這一代利用起來,就是以短期的GDP增速、對環境的破壞為代價換取所謂的發展成果。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它的核心是如何發展,其中就包括發展速度。最近國家統計局有官員提出,對禁止開發的生態區,應不以GDP為衡量標準,允許這樣的地區GDP零增長或負增長,以避免短期行為對環境造成破壞,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筆者同意這樣的觀點。可是,有的人反對,理由是這些地區負增長是對當地百姓致富權利的剝奪。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么,西雙版納的人民是不是可以把熱帶雨林全部砍伐賣掉,達到迅速致富的目的?筆者認為,在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度里,區域發展應該有一個統籌規劃,而不是競相發展。近日,一位權威人士所披露的我國沒有一條河流不污染的事實,以及長江遭受嚴重污染的報道,都是對我們追求速度的嘲諷。如此下去,可持續發展是無法實現的。 “緩慢而平靜地崛起”的建議,可能不入耳,但是若干年后,你會感覺到它的分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