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公共利益被廣為漠視 只要開始行動就有意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4日 16:04 經濟觀察報

  本報評論員 何力

  有一位同胞最近令我關注,他叫李云威,是一家車友會的“版主”,是“2006月5日綠色出行”活動的發起者之一,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這天,號召有車一族停駛一天。

  李云威在提出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不開車的倡議后,就將自己的汽車交給車友會的朋友,他表示“一直到6月5日,我一周都不會開車”。他還在論壇上建議車友們把自己不開車的感受寫下來。據說已經兩天沒摸方向盤的李云威,感覺更貼近生活了,離開汽車鐵罐走在街上,人也有了新的視角。不開車的李云威們是否果真“更貼近生活”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有人嘲諷他們的舉動時,李云威說,環境日不開車顯然不能解決北京的空氣污染,但是“即使一天少了一輛車也有意義”。此語將我打動。

  實事求是的說,在現實層面,“一天少了一輛車”無論對改善京城的爆堵還是對藍天的貢獻確實可以忽略不計,那意義何在呢?我以為,意義就在于李云威用行動告訴了我們,什么叫“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的核心是權利責任意識和科學理性精神——當公民面對公權力時,這種意識就是公民對這一權力的認可和監督;當公民自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公民意識就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和積極參與。特別是當這種“公共利益”被廣為漠視,憑一己之力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時候,這種“一天少一輛車”的行動精神,更顯可貴,實在是對“公民意識”的一次有力的示范。

  有一位學者對公民意識的理解很中肯,她認為,最為關鍵的就是“相信個人的行動可以造成不同(You can make differences)”。因為現實常常令我們懷疑,不相信自己的行動可以帶來改變,那么多人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我一個人走有用嗎?那么多人等車不排隊,我一個人守序豈不永遠上不了車?做了有什么用?請相信,有用,只要開始行動,就會發生改變。其實我們都聽過國王和農夫下

象棋的故事,國王問農夫要什么,農夫說,在象棋的第一個格子里放一粒米,然后每個格子放的米翻一番,國王說,這太容易了。結果我們都知道,國王根本拿不出那天文數字的米。就像李云威說的,“少一輛車也有意義”,也許,在李云威們的帶領和影響下,從此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對汽車文明的認識和理解會提升一個臺階,克制而不是濫用汽車成為汽車文明的新標桿。

  加拿大有一個“維多利亞公民教育網”,上面有很多針對青少年公民教育的議題,比如

艾滋病。網站告訴你全球有多少艾滋病人,有多少人因此成了孤兒,接下來會告訴你,可以做什么:比如給有關部門寫信告知你對這個議題很關切;還可以給政府領導人寫信,告知按照聯合國協議,加拿大作為發達國家應該拿出國民生產總值的0.7%作為援助基金,但目前,加拿大只拿出了0.23%,所以應該繼續拿。最后網站提醒青少年,別忘了把信的副本寄給報社。

  余世存先生最近在《SOHO小報》上撰文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當作了橫空出世的宇宙中心,都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對世界的征用享有,使得我們跟世界失去了情感聯系。以理性的名義,消滅了情感,以物質的名義,解構了精神,以人類的名義,污染了自然。

  大體而言,我們會抱怨中國的歷史文化在形成“公民意識”方面并不有利,自秦漢以來,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是把人當作“臣民”。五四之后,中國才有了“人”的概念。但是古人也說過: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小看小善,梁從誡先生十數年買菜不用塑料袋,用餐不用一次性筷子,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盡管一次性筷子仍大行其道,但拒之者委實日增,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相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不要小看“惡小”,一個社會,當大多數人視以自我為中心的“惡小”為常態時,大惡產生的概率就會增加,小惡乃大惡之土壤。

  李云威令我起敬,也令我汗顏,幾天來我也一直思忖6月5日那天不開車了吧,但又總是以各種理由在心中原諒自己,是李云威讓我下定決心,6月5日不開車。與其抱怨,不如行動,只要行動,總會有所改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