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千萬間:給一個買房的理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3日 01:0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前 言 誠如格林斯潘所言,泡沫還未破滅之前,沒有人能夠證明經濟繁榮是泡沫。當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亦是如此。 據統計,今年前兩個月,北京房價同比漲幅達17.3%;至3月,商品住宅期房均價突破
但與老百姓的愿望相反,地方政府期待房價上漲,因為越來越多的地方已經把房地產作為當地GDP增長的支柱;更何況現行分稅制下,發展城市建筑業、房地產業和土地征用已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房地產開發商期待房價上漲,逐利本就是所有商人的本質。銀行也同樣期待房價上漲,看一組數據即可明白,今年1-4月房地產開發貸款占比逐月上揚,分別為36.8%、37.4%、37.9%和38.4%。面對著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和銀行的一致利益,普通百姓的需求又顯得多么的蒼白無力。 鑒于此,中國所要改變的不是房價這個表面問題,而是要打破惟“GDP增長”的觀念,更多的考慮民生。尤其對于住房這類特殊的商品,在政府控制著土地和資金等關鍵要素的前提下,借口“市場化”而反對調控不過是放棄政府責任的托詞。 幸而此次的“國六條”及九部委制定的15條細則,沒再直指房價,而是更多地把目光集中于調整住房結構;沒再只關注市場,而是更多的回到政府職責上來。這是一種突破。 日前,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與《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舉辦了本期“天下論衡”,誠邀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雷鼎鳴,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易憲容,信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寧,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高靚,北京天恒置業集團總經理楊威,針對當前房地產問題各抒己見。本期論壇由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傳媒與公共關系主任孔芬芳和本報記者李振華主持。 (劉巍) 本報記者 劉 巍 馬 娟 李振華 程東升 北京報道 土地制度是根源? 主持人:有人說現在中國的土地儲備是造成了房價上漲的一個根源,因為政府成了土地的唯一供應商,壟斷了土地的供應,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張立群:是否因為當前的土地制度導致土地價格很高?可以做一種比較,即如果土地私有化,按照中國現在城市化的進度、對房地產的需求,地價會是什么情況?其實很多土地私有化國家推進城市化的成本更高,因為土地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當這種自然壟斷性質的土地被私人占有時,如果某項建筑必須購買這塊土地,其價格就會非常高。甚至國外有些公路的修建要拐個彎,就是因為要繞開私人莊園。因此很難得出結論說,在土地私有的情況下地價會很便宜。 1992年,我國也出現過一輪房地產熱和開發區熱,但在兩三年內就迅速消退了,因為當時沒有真實需求做支撐。但此輪房價上漲不一樣。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03年,城鎮居民戶均財產規模是22.3萬元,其中超過40%居民家庭可支配貨幣資產在15萬元左右,也就是說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具備貨幣化購房的能力。2004年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比1991年增加10倍多,去年現房銷售面積比2004年增長了15.2%,增幅比2004年高了2個百分點。所以我個人認為土地價格上漲主要是由需求拉升,而和土地制度沒有直接關系。 牛鳳瑞: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未來總的趨勢是供不應求,這是一個基本觀點。中國是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對房地產需求永遠大于供給,這也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一個基本特征。中國現在的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是要調控土地市場的供求關系,本身并沒有錯,只是背后摻入各地方政府的利益,所以操作起來就變味了。這種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是正常的,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達到平衡。 趙曉:我認為土地壟斷制度是推高房價的因素之一,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住房的供給。在供給存在缺口時,價格是由供給方決定的,此時政府要發揮其公共職能,而不能像商人一樣。政府必須在兩個目標之間尋求平衡,一個目標是依靠住房尋求發展,包括當地收入的最大化;另一個目標是公平,必須滿足大部分人的住房需求。在過去的三年里,政府拍賣土地的原則是價高者得,土地價格高必然促使開發商只愿開發高檔房屋,進而推高整個房地產市場。這樣的政府跟商人的行為是一樣的,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中低檔住房的供應。政府應該改變拍賣方式,比如,在事前規定好,所拍土地新建住房面積不得超過90平米,價格不得超過3000元。當然,這種附加條件的土地拍賣價格肯定不如無條件的土地拍賣價格高,政府的土地收入肯定會受到影響,但可以兼顧公平和效率。 雷鼎鳴:現在中國大陸雖然人口增速不是很快,但家庭住戶數目增長非常迅速,年增長率超過3%。對房子的需求與住戶增長的速度密切相關,再加上中國經濟的增長快速,房屋需求大也很正常。我不否認投機的影響,但按市場經濟學的分析,炒家的影響也有十分正面的部分。香港過去也經歷過,但是只要房價漲到某一個高點,超過大家購買力,房價就很難再繼續上升,投資預期也會轉變。我們希望不要房價太高的時候突然掉下來,財富效應影響太動蕩,應想辦法避免。 關于政府壟斷土地,我覺得土地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差別不大,因為土地的供給彈性比較低,對市場的扭曲也會比較低,引起的問題不大。而且土地的需求是衍生需求,需要市場本身對房子有需求,才會衍生出對土地的需求。所以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假如把土地價錢弄到很高,破壞了本地的經濟,對他們也沒有什么好處。 楊威:半年前,我們公司曾調研了十多個二線城市,因為北京已經漲得這么高,我們想看看還有沒有其它的投資機會。但我們發現各地的差異很大,而且統計口徑不同或統計不規范。比如可能某些地段的房價非常高,但數量少,而大量的房子價格其實并不高,但地方政府可能會傾向于用算術平均而非加權平均的方式,所以得出的數字很高。再如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投資,會人為抬高房價漲幅。 通過調研,確實發現現在的土地招拍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有些地方政府根據房價增幅,然后反饋到地價上,去年每畝地拍賣價為80萬,近一年當地房價上漲15%,那么政府在今年拍賣土地時就把底價上調15%,我覺得這種政策本身就是在推升房價。 政府職責歸位 主持人:有觀點認為,房價是由市場交易形成的,政府不應該過度干預房價;但也有人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很不規范、也不成熟,政府調控房價是責無旁貸。您支持哪種觀點?為什么? 雷鼎鳴:舉一個香港的例子。1994年,香港政府發現樓價上升過快,采取一系列措施打擊炒家,抑制房價。這些措施導致房地產開發商的風險增加,成本增加,因此建房意愿降低。在香港,從計劃建房到賣出的周期大約為兩三年,所以到1997年政府調控的效果就會出現,房屋供應量非常短缺,而需求沒有減少,造成樓價拼命上升。我用這個例子說明,政府主觀上打擊漲價,但實際上的效果不見得能夠達到目的。 維持房地產平衡還是要從土地供應方面考慮。香港與大陸一樣,土地基本上由政府控制,政府有責任穩定土地供應量,但不要用土地作為一個調控工具,不能因為現在覺得樓價高,就增加或減少土地供應。何況今天土地供應量的增減,對樓價影響也不大,因為房子要兩三年以后才能建好,而兩三年以后需要推高房價還是壓低房價很難預測。香港政府在1999-2003年時,用很多這種方法調控,都不成功。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首先計算長期內人口、經濟增長的速度,房地產需求量大約是多少,然后用一個比較穩定的速度慢慢調整土地供應。 趙曉:中國大陸與香港存在著太多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再者,香港當時是采用的政策不適合,并非政府不應該進行調控。其實,中國房地產的根本問題并不在房價,房價的調控也不等于住房的解決。中央政府真正重要的是反思中國住房發展模式,重構中國發展的游戲規則,為此首先就要叫停當前以城市化和市場化為名的瓜分土地資產和掠奪居民儲蓄存款的運動。究其根本是有的地方政府只追求GDP增長,不考慮科學發展觀;只考慮效率不考慮公平;不考慮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只考慮住房市場化。這種頑固的老觀念就像一頭蠻牛一樣,而現在必須把這頭牛拉回來!以前的房地產調控從來沒有有效地拉回來,仍然是出于政府機會主義的想法,認為房地產泡沫會影響經濟發展,所以需要調控。但是,假設房地產沒有泡沫就不需要調控了嗎?顯然不是。還是那句話,政府必須要注重自己的公共職能。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民生導向拉入到地方政府經濟戰略目標中,把民生與地方官員考核直接掛鉤。 另外,房地產屬于暴利行業,即使宏觀調控造成開發商利潤下滑,但與當前所有的“MADE IN CHINA”的投資回報率下滑相比,仍是高利潤,不會導致供給減少。 牛鳳瑞: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本身沒有問題,但當前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一面控制房價,一面控制投資,而這兩個政策的作用方向相反,最后的合力是零,所以我對目前的調控政策一直是持懷疑態度。 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地方性市場,廣東的房子不能拿到北京賣,這就要求擴大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權力和自主權力,我不贊成過度實行中央宏觀調控房地產政策,因為中國各地發展情況不平衡,而地方政府對當地的市場供求信息要充分得多。 易憲容:按道理房地產價格由市場形成,政府不應該干預。但問題在于現在的市場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是一個“政策市”,從土地獲得銀行利息等等都受其影響,一些要素都是非市場化的,因此政府通過一些好的方式來控制房價是理所當然。況且現在的房價太高了。 趙曉:即使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成熟的市場,也不能簡單的套用市場理論。住房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供給增長是有限的,具有天然壟斷性,而且關乎國計民生,完全依靠市場規律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如此做。 楊寧: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地方政府、開發商和購房者。其中,地方政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從農民手里低價征收土地,再高價拍賣給開發商,獲取高額預算外收益,而并沒有考慮開發商將來的開發成本,或者房屋建好后的銷售情況。發展商用高額的代價獲取土地,通過自主經營管理,以相應的價格把房屋推向市場,接受市場檢驗,是承擔著很大的經營風險的。而在購房者買不起房子時,第一個罵的就是開發商,政府同時也是口誅筆伐,而沒有考慮到開發商的經營成本其實源自于高昂的土地價格。今天的房地產市場存在很多問題,但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政府缺位,因為整個社會構成是金字塔式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塔的中下層,其中相當部分的人買不起住宅,或者買不起高價住宅,但市場上低價住宅又供給不足,這部分人群只能咬牙去購買價格較高的住宅,就象骨牌效應推動其上層購買力人群繼續向更高價格房屋著手,使得整體房價體系被打亂。如果地方政府能從土地拍賣取得的巨額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資金,大規模發展低價住宅和廉租房,使較低購買力的人群能夠相應容易地解決住房問題,不必再透支購買力去向上購買較高價格的房屋,則整體房屋價格體系將逐步理順,我相信房價是會逐漸恢復理性的。 張立群:住房需求分兩類,一類是改善性需求,一類是生存性需求,這兩類需求就決定了兩類購房機制:改善性購房需求應該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生存必需的住房需求應該由政府保證。而現在要想取得住房,就只有通過貨幣化購買一條路。中國的住房制度如何設置更合理是需要討論的。圍繞這個思想,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兩個方面,一要完善住房市場,包括穩定住房價格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二要加快廉租房制度建設。住房價格漲得太快不是好事,大漲必然有大落,這對房地產開發商、政府和消費者都沒有好處。所以現在需要建立住房市場相應的規則,包括信息披露制度、統計數據準確程度、住房交易活動以及土地招拍掛規則等。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政府批地所得的錢用得是否合理。政府一下子把土地未來70年的租金都收來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在城市化發展之初,硬件基礎建設對投資的需求很大,等這些基礎設施都建設起來后,城市下一步發展需要的投資并不是很多。政府在住房供給方面有一定的責任,比如政府的土地批租收入,拿出一部分建廉租房,哪些人要住廉租房,如何考核這些人的居住條件,也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披露制度,讓真正需要住房、買不起房的人有房住。 牛鳳瑞:這次中央提出“國六條”,有幾條我非常贊成,但也有幾條我不贊成,政府在其中越位了。比如提到要增加中低價位的商品房供給,而開發商蓋什么樣的房子是根據市場需求,不是政府的號召,因為政府并不買單。商品房的商品結構問題、品種問題,從來都是廠家說了算,政府是難以操作的。中央不買單,地方政府對此也有所保留。 以前我對經濟適用房持懷疑態度,現在持反對意見,我一直強調經濟適用房是住房改革的一個過渡性政策,不應該長期堅持,長期堅持就給腐敗、尋租提供了一個平臺。現在北京一般市民不走后門是買不到經濟適用房的。同一種商品兩種價格體系、兩種操作形式,這是計劃經濟遺留的產物,這樣可能把平均房價降下來,但絕不是政府追求的目標。再一個理由,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多建經濟適用房肯定影響廉租房建設,這是必然的。 易憲容:開發商本來應該根據市場來確定戶型,但是他們并沒有做好,一塌糊涂,他們大量建高檔房、大戶型,是在操縱民眾的需求,否則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房奴”,他們是在被迫透支能力消費。現在的大戶型居多,根本就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并且住房作為一個特殊產品,還包含有一個基本的公共性,一定要滿足民眾最基本的住房需求。所以政府對戶型的干預是應該的,怎么能說是越位呢? 但廉租房只能解決10%左右沒有能力的人的住房需求,包括病人、老人,殘疾人等,其他人還是要通過房地產市場解決。香港的廉租房政策是錯的東西,我早就批評不要學習香港的錯誤,我們的財政根本沒有能力支付。 狙擊操縱與炒作 主持人:新出臺的“國十五條”細則中提出,“滿2年未開發土地收回使用權”和“囤積房源要追究負責人責任”,這對于囤積土地和“捂盤惜售”等現象究竟有多大的遏制作用,是否有可操作性? 楊威:我覺得作為公司來說,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從這個角度來說進行捂盤惜售的短期操作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雷鼎鳴:我覺得捂盤惜售對于開發商來說難度很高,只有預期房價繼續上漲,而且房價上升速度快于利息增長時,他們才可能這樣做。我覺得開發商捂盤不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樓價應定為多少,他們需要測試市場,找到最適合的價位以贏的更多利潤。 牛鳳瑞:個別開發商捂盤,只有短期效應、局部效應,除非他是壟斷的,但咱們國內幾萬家開發商,不太可能壟斷。而且開發商捂盤不賣,那貸款利息怎么付,流動性資金怎么來?我不理解,除非這個開發商有充足的自有資金,而且不怕將來房價下跌。 趙曉:中國房地產是一個暴利行業,開發商把房子賣出去三層可能就已經收回了全部成本,所以其余的房子他敢于“捂盤惜售”,根本沒有風險。盡管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第一目標,但由于房地產市場往往存在開發商與地方政府聯合的行為,確實具有壟斷性,很容易形成價格操縱,因此要嚴厲打擊房地產商的這種行為。 主持人:開發商敢于“捂盤惜售”與現有的預售制度有無關聯,因為有觀點認為,現在中國的房屋預售制度會把房地產開發商的風險轉移到消費者和銀行身上,讓房地產商“空手套白狼”,那么房屋預售制度可否取消? 牛鳳瑞:我反對這個提法,至少從目前階段來說預售制度沒有取消的必要。為什么?這種預售制度實際上是一個投資引導,表明市場需求。若取消了,可能銀行的是風險小了,買房人風險小了,但是可買的房子就少了。 張立群:如果現在出現房價下跌,房地產資產出現損失的話,預售制度肯定是走不下去的。但現在恰恰相反,房價在上漲,現在實際上是一個賣方市場,房地產企業風險不大,如果你把預售減少可能會將一部分供給減下來,這對增加住房供給,穩定房價是沒有好處的。 雷鼎鳴:香港1994年限制預售,又禁止香港人所謂的“樓花”,結果地產商建房子的風險增加,最后反而把房價推得很高。 高靚:從實際操作的情況看,預售制度并沒有把風險從開發商轉移到銀行。銀行把貸款轉給最終用戶,最終用戶如果還不了貸款的話實際上開發商要承擔責任,最終兜底是開發商,所以理論說來說風險還在開發商身上。從預售制度來講,風險轉移的說法本身是站不住的。 楊寧:在加拿大和美國基本上是實行現房交易制度,只有在交易當天銀行才會把貸款和首付一起付給開發商,開發商在同一天過戶給購房者,但現在很多學者包括政策制定者以此為依據是不妥的,因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是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對房屋的渴求突發性地增長,其規模勢不可擋,而北美作為一個成熟市場,并沒有象中國這樣大的對住房改善的需求。如果中國實行現房交易,勢必造成供給量的減少,繼續推高房價。 易憲容:目前房地產市場許多風險和交易問題都是房屋預售制度所引起的。更為嚴重的是,房屋預售制度已經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空手套白狼”式的獲取暴利的主要途徑。 實際上,如果實施現房交易,房地產開發商一則要承擔資金之成本,二則要承擔房子賣不出去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房價多會呈現越賣越低的狀況,特別是在銷售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越賣越低會體現得尤為明顯。 但是房屋預售制度則改變了這種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規則,讓一些自有資金不足或沒有自有資金的企業進入房地產市場。當一家自有資金不足的企業能夠借助房屋預售制度進入房地產市場時,不僅會追求高利潤的項目給整個產業帶來高風險,也會千方百計地把這種高風險轉移到他人身上。 其實,房屋預售制度不取消也沒有關系,政府可以建立一種房屋預售制度的風險擔保基金,凡是參加房屋預售制度的房地產開發商都得參加這個基金,即按營業額繳付,一旦出現問題,就得由這個風險基金來承擔責任。同時,也要建立相關處罰開發商的制度,要有明確的處罰標準和處罰措施。 趙曉:預售制度是一個市場化行為,由供求雙方的力量所決定。當供給方強勢時,進行預售很正常;如果買方強勢,大批現房賣不出去,顯然想預售也不可能。至于說造成銀行系統的風險,我覺得這種可能確實存在,但要注意,銀行即使不貸款給房地產商,也同樣有風險。更何況有那么多國際游資充斥在中國市場,即使限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對于房地產泡沫也無濟于事。 主持人:如此說來,中國應采取相關政策限制外資對中國房地產的投資? 趙曉:應該限制,但此次“十五條”細則沒有對這方面進行規定,只有哈繼銘提出了征收匯率調節稅(見本期31版《從流通環節狙擊房價》),我非常贊同他的提議。 高靚:在國外,房地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是由不同的專業公司來承擔,投資是投資,開發則專門由項目管理公司對投資委員會和投資董事會負責。而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兼投資和開發于一身,是因為中國沒有專業做房地產投資的階層。群體外資的介入實際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外資與國內房地產公司合作成立一個公司做房地產開發,解決了開發商最大的問題,即資金問題。國外的開發商提供部分資金,共享風險和利潤,這實際上加速了中國房地產市場化的進程。 雷鼎鳴:外資一般只是對豪宅和最高級的商用建筑有興趣,這影響不到一般老百姓。而且應該注意到,中國的資金跑到國外去炒別人的房地產更厲害。 張立群:去年在上海市有一個調查,在買房者當中可能有不少國際資金,但在北京,我還沒有看到相關調查資料。對于真正屬于投機性的外資要控制,因為國際對沖基金數目巨大,如果大規模進軍中國房地產的話,中國房地產市場很可能由此帶來很大的波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