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美國銀行怎么收跨行交易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1日 10:38 南方都市報

  經濟人之吳向宏專欄

  上周,我剛剛在美國中部的一個城市安頓下來,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本地銀行開一個賬戶,以供日常消費之需。根據以往的經驗,這類賬戶我不會去找花旗、美洲之類大銀行,而是直奔離辦公室不遠的一家地域性小銀行。結果果然符合我的預期:在這家銀行開支票賬戶,既沒有最低存款額度限制,也不會遵照所謂“國際慣例”收取什么年費、賬戶管理
費等等,而且首次開戶銀行還會給我賬上打入100美元的禮金。最后,雖然根據“國際慣例”,跨行ATM取款要收手續費,但這家銀行告訴我,它們會全額報銷我的跨行取款手續費。

  地球人都知道,中國國內的銀行每逢要向消費者收取額外的費用時,特別喜歡先援引一下“國際慣例”,為自己的收費行為撐腰。我在兩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國信用卡的美麗謊言》)中就曾說過:它們援引的這些“國際慣例”經常是不準確的,如關于刷卡消費的費率問題。不過,有不少“國際慣例”也并非空穴來風。比如上個月,銀聯正式允許銀行對跨行查詢收費時,宣稱這是“國際慣例”,雖然也遭到很多人質疑,其實這次銀聯說的倒確是實話。跨行ATM交易(包括查詢),對銀行來說,是向消費者提供了額外的服務,增加了額外成本,收取一定費用是應當的。

  關鍵在于,在美國這樣金融體系自由化、銀行業競爭激烈的國家,總會有那么一些銀行站出來,對“慣例”說不,提供給消費者更廉價的服務。我這次開戶的銀行,主動為消費者報銷所有跨行交易費用,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個中奧秘,十分簡單:大銀行網點多,ATM多,雖然跨行交易要收費,但消費者絕大多數時候總能找到本行的ATM機使用,實際可能承擔的跨行交易費用也近乎于零。小銀行網點少,消費者絕大多數時候只能選擇跨行交易,這就成為小銀行的競爭劣勢。為了和大銀行競爭,小銀行就不得不推出“跨行交易免費”的補救措施。

  這就說明,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銀行的收費和它提供的服務是基本對等的。大銀行網點多,意味著提供的服務多,就可以收跨行交易費;小銀行網點少,提供的服務少,就必須在收費問題上向消費者讓利。同樣,大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一般來說多于小銀行,因此它們會設置較高的最低開戶額度,并對小額支票賬戶收取賬戶管理費;小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相對較少,也就會有很多的免費服務推出,很多小銀行還會用提供“開戶禮金”或“禮品”的方式,鼓勵消費者開戶。收費和服務對等,是自由市場上的天然法則。違反這個法則,不提供相應服務卻拼命提高收費者,一定會被市場淘汰出局。

  中國的問題恰恰就在這里。在中國,仍然有許多行業是政府高度管制或者說是壟斷的。這些行業中,經營者沒有競爭的壓力,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提高收費,或者新增收費項目,全然不需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方面做出相應改進。大者如銀行業、石油業、電信業和前幾年的航空業,小到

出租車行業,都是如此。理論上,這些政府壟斷行業都有主管部門,它們應該都是
為人民服務
、為消費者利益服務的,這些主管部門也設置了各種制度如價格聽證會等等,以管制惡意提價行為。但事實卻一再證明:沒有市場競爭壓力,價格聽證之類機制并不能充分保障消費者的利益,相反卻往往成為給各種提價行為鍍上合法外衣的便利工具。有些情況下,主管機構不但不會主動考慮消費者利益,反而以“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為由,禁止經營者向消費者讓利。前幾年航空業還處在嚴重壟斷之下時,有關部門一再下令禁止機票打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兩年,電信特別是移動通信企業每次推出對消費者有利的價格優惠,往往會立即遭到有關部門喝止,也是一例。

  自由競爭市場也有許多弊端,但是在保障消費者利益方面,它要比任何政府部門都更加有效。遺憾的是,由于長期受到各種偏見的影響,我國許多消費者仍然對政府抱有更大的期待,對市場競爭心存畏懼。每當有人出來鼓吹“大政府”、“加強管理”時,總會得到不少民眾的擁護。這說明: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不僅僅是一個制度建設的過程,也是一個改造人們思想的過程。只有當更多的民眾做好面對市場選擇的心理準備,提出解除市場管制的要求,那些目前處于政府高度管制下的行業才有可能逐步自由化。那時,人們對各種“收費”、“提價”的抱怨,也才會逐漸絕跡。

  (作者系Manatt Jones國際咨詢公司顧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