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集團以國家利益代表自居 行搶劫消費者之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31日 11:10 《商務周刊》雜志 | |||||||||
我們的公共政策和管制制度,原本旨在限制壟斷、促進競爭、增進社會總福利,但它有可能最終演化成少數利益集團獲利的低效甚至無效的制度 □文 高昱 最近,我們不斷看到壟斷性大產業集團“剝削”普通消費者利益的事例,比如北京出
其實,比電白縣博賀鎮自來水公司行徑更荒誕的大有人在,只不過它廟太小,權力也太小,所以只好利用壟斷之地位,采用如此低劣的手段“公然盜竊和搶劫公民財物”(《中國青年報》語),還被手拿“鈍口尚方寶劍”的新華社記者給揭露了出來,估計會落個被處分的下場。有很多比它坑更深的壟斷者,卻能堂而皇之地“公然盜竊和搶劫公民財物”,面對來自公眾和輿論的批評面不改色,處之泰然,卻好似也沒人能把他們怎么樣——執其中牛耳者,莫過于通信、郵政、電力、鐵路、石油、航空、醫療、教育等事關國計民生的眾多領域壟斷者,因為它們“事關國計民生”,所以壟斷者總是以國家利益代表的身份自居,其所行“盜竊和搶劫”消費者之舉,也自然有了頂天立地的大旗。石油巨頭一邊在原油漲價中賺錢,一邊又把成品油的價格提升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每年贏取1000多億的暴利;電信巨頭死活不取消月租費和雙向收費,美其名曰投入國家通訊建設——可誰知道,這些產業寡頭們雖然份屬國有,卻分毫不向國家支付紅利。 壟斷者為富不仁也就罷了,關鍵問題在于,作為政府部門,不僅不積極推動出臺《反壟斷法》相關法律,優化監管體制,反而經常為虎作倀,沒有把屁股坐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板凳上。一個最新的例子,是5月11日信息產業部與央行聯合發布的《關于商業銀行與電信企業共享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根據這份指導意見,電信部門今后會把拖欠話費的用戶名單提供給銀行,作為甄別個人征信的依據之一。電話用戶如果拖欠話費,其后果將可能不僅僅是停機,其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個人信用記錄也可能受到影響,導致申請住房按揭貸款時遭遇拒貸。 從法治本身的規則講,信息產業部與央行達成的這一共識并無不妥,也符合市場經濟資源共享的邏輯。然而問題在于,銀行和電信公司失信的情況似乎更為普遍,也更為公然。比如最近以交通銀行為代表宣布的跨行查詢收費。根據《合同法》,銀行向消費者發卡時雙方簽訂的協議是一種合同,銀行若要變更協議內容,必須同消費者商議,因此銀行單方面宣布收費,實際上是構成了單方面違約,毫無疑問違反了《合同法》(參見本期專欄)。同樣,我們對電信公司的誠信也無法報多大指望,比如河南省質監局2004年4月和2005年4月對河南網通、河南移動、河南聯通、河南鐵通、河南電信的電話計時計費系統進行的兩次抽檢,發現這幾大電信運營商計費話單差錯率達到了12.2%,超出國家標準上千倍,保守估計一年至少多收費1億元。其中河南電信雖然連續兩次抽查都沒有出現明顯多收費情況,但其話單差錯率卻高達45.8%。電信公司和銀行自身收費行為就先是多有不端,憑什么拿拖欠話費的事情威脅消費者?更關鍵的是,信息產業部與央行本身的職責是行業管理,說白了就是納稅人用民脂民膏養活的用來“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用來規范市場秩序、監管行業從業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為什么我們播下去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呢? 對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們其實已經有清楚的解答。已故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勒針對美國的經濟法和公共政策常常有利于寡頭產業集團的現象解釋到,這種管制通常是由被管制的寡頭自己爭取來的,管制的設計和實施也是為該產業的利益服務的,他闡述了產業集團和政治家為謀求各自利益的交換過程。但一般看來,政治家要贏得多數選票還需要選民的支持,而產業集團的選票通常只占選票的極小比例,他的同事佩爾茨曼隨后又解釋到,產業集團人數雖少,但更容易組織起來,而消費者雖然從人數上占大多數,但組織成本極高,大部分人會選擇搭便車——用一位中國官員的說法是“忍耐力強”;再加上政客和產業集團會給予部分消費者補貼以拉攏其選票,比如軍事人員郵政免票,電力公司職工及其家屬用電不要錢等等。斯蒂格勒和佩爾茨曼的理論被稱為“管制的俘虜理論”——管制者(政治家和行政官員)被被管制者(產業集團)俘虜了。這種俘獲,并不一定是真的有直接金錢關系,有時候甚至具體起草政策的科員個人的偏好、經歷,都可能影響一個原本以民為本政策出臺后的實際效用。 我們的公共政策和我們的管制制度,原本旨在限制壟斷、促進競爭、增進社會總福利,但它有可能最終演化成少數利益集團獲利的低效甚至無效的制度。這種常常發生在美國民主社會的對少數寡頭集團的“管制失靈”,在我們這個《反壟斷法》自1994 年起耗時10多年都制訂不出來的社會里,在國資委力推中央企業合并重組成巨型航母之際,恐怕有變本加厲的危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