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成本呈上升趨勢 警惕對工資上漲兩種誤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30日 05:55 第一財經日報 | |||||||||
巫繼學 央行5月25日公布的“2005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中國勞動力成本呈現上升趨勢。去年職工工資上漲了14%。同時,居民儲蓄存款快速增長。 工資上漲背后的差距
借此信息,有兩種聲音令人聽來很不爽:一種觀點認為,過去的一年中,工資上漲14%,說明勞動者分享到了經濟增長的成果;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工資上漲拉動勞動力成本上升,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恰逢其時,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收入分配制度問題。會議向社會傳達的信息是: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結合會議精神,我們再來看上面的數據。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誤讀統計數字。統計數字是一種數據綜合,是對差別的平均。要解決收入分配不公,不是要看平均上漲,而是要分析平均上漲背后的收入差距。 事實上,在收入分配問題上存在的貧富兩極分化現象,勞動者之間的分配不公,農民工的收入提高問題,需要在改革中從根本上調整原生層面的經濟關系,需要通過政府的經濟政策在二次分配中進行重大調整。這都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那種一個年度在職職工的收入有14%上漲就樂觀地認為分配問題得到解決的想法,實在是過于天真。 我們先來關注一下以下數據(數據均來源于國家勞動保障部2005年公布的數據)。 財富分布現狀:財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財富的45%;財富少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財富的1.4%。這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少數人掌握了大多數財富,多數人卻掌握著少數財富。在我看來,從財富在人群中的這種分布態勢來看,已經到了必須引起各界特別是高層管理者重視與警戒的地步。 問題的嚴重性不止于此,有兩種收入差距拉大的經濟現象,一種是建立在普遍小康基礎上的;一種是建立在貧困人口基礎上的。我們的收入差距,是建立在一個龐大的貧困人口基礎之上的。不可否認,經過20多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全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0%下降到3%,但按照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來看,貧困人口界定的標準也要與時俱進。因為按人均收入一天一美元的國際通行標準和購買力均價折算,中國的貧困線為年收入人民幣924元,那么,農村貧困人口當有7580萬人。財富在這種背景下的不均分布,無疑既不和諧,更不安全。 行業分配不公的(人均年工資)現狀是:全國機關:約1.6萬元;事業單位:約1.5萬元;企業:約1.4萬~1.5萬元;大行業:超過6萬元。超過6萬元是多少?語焉不詳。但從目前媒體披露的數據,已經達到15萬元。從行業分布的收入差距來看,問題似乎并不十分嚴重。然而進一步了解可以發現,行業收入不公現象依舊刺眼。特別是依靠國家特殊政策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行業,其收入遠遠超出其他行業。壟斷行業工資過高,早已引起社會眾怒,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些抑制措施。但讓人意外的是,壟斷性行業的工資不但沒有回歸合理水平,卻“增幅”依然領先。 職業之間分配不公的現狀是:企業的經營職位和一般職位間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拉開經營職位與一般職位的收入差距,曾經是工資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通過合理實現勞動力價值,激勵不同職位員工積極性,為企業做貢獻。然而,這種差距一旦拉開而沒有限制機制,大有乘上過山車之勢,兩者差距加速分裂。這20倍的差距,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于一個有著如此龐大人口基數的國家來說,很難說是個好消息。當然,我這里主要是對總量上的20倍深表異議,個別地說,某個企業的老總,他的收入如果與他所領導公司的實際貢獻結合起來考量,差距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企業帶來的豐厚利益以及由此給每個員工帶來的利益,是不是與他拿到的收入相符。據我所知,香港的公司內部收入差距曾被人形容為“天差地別”,但相同的單位,不同職位收入差別通常也不過大到10多倍;在不同單位,相同職位的收入差距不會超過10%。可見,內地的這20倍暗藏著多少不公平的因素。 低于勞動力價值的發展必須結束 至于認為由于職工的收入提高引起勞動力成本升高,最終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的擔憂,也不盡合理。 勞動力價值只是商品中的一種成本。從長遠看,應該從商品成本的所有要素要低價。依我的判斷,勞動力價值的優勢已經用盡了,到了極限。在很大程度上,企業在用勞動力價值要素為自己企業、為企業商品提高競爭力上,是欠賬的,是虧欠勞動者的。 中國過去20多年的經濟實踐告訴人們,低勞動力成本,說到底就是通過犧牲勞動者收入而降低產品成本的方法。長期以來,普通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都是在低于勞動力價值基礎上付出的。在他們的工薪沒有超出勞動力價值之前,工薪增長不對企業競爭力的下降負任何責任。長期低薪的結果,必然導致勞動力素質降低,整體供應量減少,勞資矛盾尖銳,涌動社會不安定。 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只能建立在產品的自主創新,企業內部科學管理,市場的開拓基礎之上。企業沒有內發的競爭力,僅僅想通過少給打工者報酬,無異于節流不開源。當然,一個企業的發展,還有賴于良好的經濟環境,和諧的經濟關系,優惠的經濟政策。 如果擔心由于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而令外企撤出中國,在國際范圍尋求更為便宜的勞動力環境,那更不用憂慮。企業生存與發展是一個綜合條件。如果我們的綜合環境與條件是優越的,就不會僅僅因為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而嚇跑外資企業,如果僅僅因為這一點而使某些企業外撤,也許這些企業正是我們要淘汰的對象。 用低于勞動力價值的因素吸引外企的時代必須結束,從深遠角度看,這種發展模式可能帶壞新生的民族企業,它可能從一開始就將經濟引入原始殘酷的資本競爭境地,這樣的外企不要也罷。(作者為河南社科院研究員,中國國情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