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日本停滯并非因日元升值 應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9日 18:13 新浪財經
日本停滯并非因日元升值 應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

圖1 日元兌美元匯率變化
日本停滯并非因日元升值 應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

圖2 日本GDP對上年的增長率

    曾其英

  最早提出人民幣被低估的觀點是在1999年中國經濟學家,高盛亞洲公司總經理胡祖六博士,當時金融危機后東亞各國貨幣紛紛貶值,人民幣堅持不貶值。因此還沒有人注意到這問題。2003年日本和美國先后正式提出,由此引起國內外的熱評。從已報道文章看,幾乎全是反對升值的。

  有人認為如果升值歷史會重演,東亞金融危機會再現;有人歸結日本近十來年經濟停滯不前就是從日元升值開始造成的;還有人斷言熱錢流入愈多,只說明投機成份愈大并不說明人民幣應升值。更有經濟學家說匯率不僅僅是價格,而且還是政治手段。總之多是-些充滿愛國情緒的激奮言論。這些觀點-類是將經濟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并自然釆取對抗性態度;另-類是缺乏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態度。

  老經濟學家茅于軾最近回憶改革文章中指出:一個學者最重要的是敢于說真話而不是迎合時髦。建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歷史教訓表明:傾聽不同聲音,讓少數不同觀點有表達機會,這對提高執政能力和今后建設

和諧社會都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為了打消升值會引發如同日本停頓十幾年的擔心,這也是反對升值最主要的理由,有必要實事求是分析而不是想當然習慣性思維。為此須讓事實說話,引入圖1為日元兌美元匯率變化 1;圖2為日本GDP對上年的增長率 2 。

  日本當初也是實行日元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直至1971年時1美元兌360日元,后來是固定兌308日元。石油危機后就實行可變匯率了。從圖1和圖2可知,1970年代除了二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都是快速增長的。1985—1986年匯率從1美元兌日元260到160日元,升值40%,這是最大升值期,而GDP增長仍接近4%。經濟繁榮,股市興旺。升值嘗到甜頭后,乘勢追逐財富,信貸膨脹,

房地產和股市大漲,從1987年到1990年日元進-步升值,從1美元兌160到120 日元。GDP 增長更在4—6%高位,股市的日經指數從13000多點漲到1989年時高峰達38000多點。1988年日本股市時價總值超過美國,占全世界當時44%份額,而到東亞金融危機前的1996年只占18%份額。 3

  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破裂,不動產-落千丈,由于銀行信貸大部分由不動產擔保,銀行壞賬劇增,從此進入90年代后日本-蹶不振。到此時假如日本人認真吸取教訓,還是可走出困境的。但日本熱衷于高增長,勞動制度是完全雇傭和終身制,寧愿財政大量赤字也不改弦換轍。從1992—1995年政府以一系列緊急法案推動經濟,公共消費合計75 萬億日元,以當時匯率115日元計,總共6500億美元。經濟增長是上去了,1995—1996年GDP有2—4%增長,匯率也上去了,95年4月達到1美元兌80日元最高峰。但公共投資經濟效益很差,到97年初經濟已停頓,下半年東亞金融危機,98年經濟倒退2%,匯率97年也回復到兌120日元水平。

  東亞金融危機前1996年日本財政赤字對GDP之比為8.2%,累計債務對GDP之比為90%, 4 歐元區馬約規定前者是3%,后者為60% 。1998年銀行壞賬達1.2萬億美元 ,加上政府通過郵局儲蓄業務經營信托基金局的壞帳, 總共將近2萬億美元壞帳。5 目前日本政府債務已達7萬億美元,相當于GDP 的1.5倍。6 現在通常輿論對美國的 赤字財政債臺高筑,預言美國經濟要崩潰 ,其實日本經濟狀況比美國嚴重得多。

  從上述數據可知,日元匯率變化是頻繁而又幅度大,GDP 增長較快時相應地日元強勁升值, 當然升值后出口貿易順差會減少-些,增長也會減慢些,匯率升值減慢或回擋,經濟就是這樣平衡的,至東亞金融危機其日元總趨勢是升值的,其后是貶值并小幅波動。通常認為貨幣貶值會促進出口使景氣上升。殊不知如日本那樣原料燃料和市場二頭主要在外,靠大進大出貿易國家,貨幣升值不僅使資本增值,同時還能從外貿中以同樣代價得到更多的原料燃料和其他進口貨物,做到降本增益。

  由于日元升值以及技術進步效益提高,曰本電費自1986年起到1996年先后8次降價,降幅合計23%;與此對照,自80年代起美國電費上漲25%,英國上漲85%。7 1990年日本有1000萬人海外旅遊,到1996年更達1670萬人出國旅遊。8 財大氣粗在西方拍賣行購買西方名畫的幾乎都是日本人。1996年日本GDP 突破5萬億美元, 人均4萬美元已超過美國和歐盟的人均值甚多。9 日本已享受過日元升值所帶來的好處和繁榮。

  日本人太急功近利,以-系列緊急法案推動經濟,又以極低甚至零利率來刺激經濟,財經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正如美國財富雜志所言:日本人幾乎嘗試主流經濟教科書上推薦的各種辦法。我國和日本的發展模式類似都屬同-類東亞模式,不良信貸和官商結合倒是應特別警惕的!

  至于東亞金融危機是國外游資投機行為引起的推論,這是推卸責任的說法。內因畢竟是主要的,蒼蠅不叮無縫蛋,投機家通常都是比某些經濟學家聰明的。

  其實匯率問題:長期來說是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支配的; 中期是受利率,通漲,外貿收支和資金流動等經濟狀況控制的;短期則是受游資或投機行為所影響的。

  2003—2005年三年我國增長都在10%左右,今年-季度為10.2%,高于計劃的9%,是否太熱了?年年都要收緊銀根,但就是收不緊,原因何在?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M2太大了。目前該值為31.05萬億元,國內儲蓄余額14 萬億元,外匯儲備8751億美元,去年GDP為182321億元, M2 /GDP就是1.7 。而發達國家M2 通常都是小于GDP甚多,首先我國外匯儲備如此大,M2 就小不了。我國經濟改革難點在金融方面,而其中關鍵就在匯率問題上,按入世承諾今年內就要向外資銀行開放國內人民幣業務了,到時更難調控了。

  去年5月諾貝爾獎得主蒙代爾在演講時就有關升值問題提出:中國應以不變應萬變。其實這句話是中世紀的格言和處世哲學;在鳳云變幻的當代社會,其關鍵詞應是與時俱進。蒙代爾說:日本已成為突然升值的受害者,中國如果也這樣做,必然會成為又-個受害者,他還提出升值有12個不利因素。筆者指出:從圖1可知30年來日元總趨勢是升值而并非突然升值!

  由于匯率問題涉及到必須與金融以至整個經濟形勢相協調,它不是外貿擴大出口的工具,我們應全面權衡利害得失。在此筆者想提出:若不升值或很慢升值會造成經濟形勢下列的畸變。

  (1)本來利率和匯率可配合進行調控操作,現貨幣政策效果極為有限,只能靠強制性行政措施,不可能持久。

  (2)貨幣供應量過大,易引發通脹,銀根收不緊,經濟易大起大落。

  (3)人民幣資產等于自我貶值,外資流入越多,國內資產就流失越多。

  (4)國內勞動力自我貶值,不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

  (5)易引發外貿摩擦,我國形象受損。

  (6)出口量多價低,最易受限額所困,吃力不討好。

  (7)不利于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和建立自己的品牌。

  (8)不利于出口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影響整個國家競爭力提高。

  (9)國內資源賤賣,替國外和外資企業賺錢。

  (10)環境欠債加大。

  與此對應,若加快升值步伐則可以:

  (1)減輕進口原料和燃料的成本負擔。

  (2)金融形勢好轉,理順各方面關系,便于宏觀調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升值太快太慢都不合適,由于前-陣遲疑,按目前速度太慢了,擬今年底前達到1美元兌7.5元人民幣;明年達7.0元左右較妥,即升值15% 。

  當諾貝爾獎榮獲者客人在演講時說些主人喜歡聽的客套話時,大家可回想一下:同樣是諾獎得主哈耶克的演講:他表示現實中很多不良政策,其實大多數是經濟學家狂妄自負的產物。他甚至反對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因為他認為諾獎會賦于那些經濟學家不應有的權威。早在半世紀前,當時世界各方面遠不如現在這般復雜,經濟大師中泰斗凱恩斯曾告誡過:假如某-日經濟學家如同作為-個低級主管能以他們自己的想法進行管理,即便是臨時應付(on a lever with dentists)也應受到稱贊了。

    參考文獻
 
 (1)

鉆石周刊(日)                    1997.3.15  P.19

  (2) The Economist                     1998.3.21  P.23

  (3) 鉆石周刊                          1997.2.22  P.6

  (4) 鉆石周刊                          1996.2.24  P.115

  (5) Forture                           1998.11.9  P.66

  (6) 經濟觀察報                        2003.9.22  B1

  (7) 鉆石周刊                          1996.2.24  P.6

  (8) 鉆石周刊                          1997.3.15  P.96

  (9) 世界經濟評論 (日)                 1997.3.    P.25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