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健康的經濟體系需要存在合理過剩產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9日 09:54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高善文 當前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水泥、紡織等行業存在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電力等行業也有產能過剩的趨勢。于是,人們都在關注一個問題: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產能過剩是傷害還是動力?
在我看來,健康的經濟需要存在過剩的產能,關鍵是程度問題。 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時候,全球的石油開采業存在明顯過剩的產能,長期合約價格大約穩定在20美元左右;2003年以來,過剩的石油產能消失了,結果石油價格波動劇烈,并連創新高,影響著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2002年以前,遠洋干散貨運輸存在過剩產能,價格很穩定,2003年以后,干散貨指數波動特別大,許多生產運輸活動受到很大影響。中國在2003年初,許多行業產能供給明顯不足,結果通貨膨脹很快就上來了。 所以,健康的經濟體系需要存在合理的過剩產能,這有助于價格和經濟活動的穩定,有助于控制通貨膨脹。這是因為需求沖擊(例如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的爆發、戰爭等)可以便利地被過剩產能所吸收,不會影響整個經濟系統的穩定。 更一般地說,過剩產能是經濟的免疫體,是經濟系統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具有合理和重要的經濟功能。 然而,大量過剩產能的存在確實會帶來許多問題,最嚴重的是美國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國90年代后期也經歷過類似的問題。 因此,這又帶來新的難題:合理的過剩產能如何界定?政策和制度應該如何促使過剩產能維持在合理和必要的范圍內? 問題無疑是復雜的,但我覺得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一是充分發揮自由市場的力量,由市場來確定過剩產能的合理程度;二是增強經濟體系的彈性,降低經濟系統自我調整的成本,這包括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其他要素市場、企業的自由進入和退出、減少政府干預等方面。例如利率、匯率、工資水平的完全自由化、強有力的銀行資產負債表和風險管理等;三是恰當的總量管理政策,主要是貨幣政策,這需要中央銀行有足夠的獨立性、有清晰的目標和明確的授權,能夠在必要時采取政治家和社會所不喜歡的行動。 就中國目前的情況來說,就很有意思。一是經濟體系正在發展出過剩產能,程度在加重,但目前的狀況和歷史情況相比還不算太嚴重。但這已經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例如最近投資消費增長這么快,但價格很穩定,總體上還在下降,沒有過剩產能提供的保護機制,這是無法做到的;二是經濟形勢有許多問題,但根源卡在匯率上,可以適當增大匯率的彈性,以解決積累了許多年的問題。 由于自由市場力量不能充分發揮,價格(匯率就是一種價格)不能自由調整,結果經濟系統被迫依靠其他手段(例如土地和房地產價格的上升)來調整,而這些手段的成本非常高,并可能帶來地產泡沫等嚴重后果。 從產能過剩本身看,合理的水平應該取決于經濟中的利率水平。如果產能利用率是40%,但企業仍然能實現不錯的利潤,那么,產能過剩就是合理的;如果利用率是80%,但企業普遍虧損,那么,產能過剩就是很嚴重的。 現在的問題在于,匯率壓力壓低了經濟的利率水平,使得合理的過剩產能會比較大。等到匯率問題解決后,經濟系統的長期利率水平逐步回升,許多企業就會很困難。因此,這方面的風險是值得警惕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