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行業專題--醫藥業 > 正文
 

藥品降價:根本問題不解決焉能治本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7日 03:01 中國經營報

  作者:徐曇

  國家發改委操刀的第18次藥品降價山雨欲來。相對于前17次藥品降價,此次新政與以往最大的差異據說是發改委要出臺一些配套措施,對醫院和流通領域動刀。從而也使本次藥品降價備受關注。

  發改委17次藥品降價的效果頗受詬病。因為藥品商業鏈條包括生產——流通——銷售終端(醫院和藥店),發生在流通領域和醫院之間的隱性交易成本造成了藥價虛高。而此前政府強制降價僅僅針對于藥廠,從而造成了一個藥品降價的悖論——“遭遇”降價的產品,藥廠便不生產或更換“馬甲”生產,醫生開方則以更貴的藥品(尤其是外資藥品)替代降價的藥品,從而使藥價越降越高。

  目前

藥價虛高的主要癥結發生在新藥審批領域、流通領域和定價領域。

  眾所周知,中國的藥品研發能力相當弱,但中國每年卻有上萬種新藥上市,美國不過每年才幾十種。事實上,藥廠在某種藥品降價之后,往往會更換藥品的包裝、劑量以新的“馬甲”露面,其實是換湯不換藥。藥品審批環節的松懈與放行不無責任。沒有人監控和統計,每一次藥品降價后,多少藥品從市場上消失,又有多少新藥涌現。

  而發生在藥品流通環節藥廠——藥商——醫藥代表——醫生之間的灰色交易,使得藥品層層加價,最終高昂的隱性成本都由消費者買單。

  如在煙臺每盒50片的胃必治,普通市場零售價是2.6元,某醫院的中標價卻漲到了16.98元,超出市場價14倍。

  發改委曾規定醫院的

藥品加價率不得超過15%,但實際加價率在40%左右。2003年所有醫療機構從藥品銷售中獲得的差價收入約500多億元。

  同時,中國流通領域的不規范也助長了藥價虛高。在美國,前三大藥品經銷商占據了全美藥品流通總額的90%,其中最大的藥品經銷商就占據了60%。而中國市場上活躍著6000~10000家藥品批發商,市場無序競爭激烈。

  此外,

藥品定價環節的問題也使藥價頗高。如某家藥廠生產的注射用更昔洛韋,出廠價僅為5.8元,而國家核定的零售價為218元。

  所以有人建議,治理藥價虛高應該重新核定生產成本,對一些藥品重新定價。鼓勵醫院向正規藥廠直接采購,規避隱性交易,降低采購和銷售成本等。

  但歸根結蒂,因為國家財政對醫院的補償不足,造成了醫院畸形的補償機制——“以藥養醫”,也提供了藥品灰色交易的土壤。在這一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的前提下,發改委的種種努力都只能治標不治本。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