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民企將成為外資收購目標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7日 02:19 財經時報

  宋凜冰

  外資對民營企業不乏好感,民營企業也有出售的意愿,近期的國內購并市場上會見到更多外國投資者投資或購并民企的案例

  有人認為,民營企業尚難以成為收購目標。原因有二:一、民營企業主一般不愿出售
自己的股權或放棄對企業的控制權,他們希望把企業交給自己的子女;二、民營企業目前尚不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這就意味著除了在一些最基礎的、科技含量很低的行業,民營企業一般不會與跨國企業展開正面碰撞。

  民企并購程序簡單

  一定程度上民營企業存在這種情況,但根據筆者的實際工作經驗,目前,越來越多中國民企已進入外資企業的視野,并正在成為其并購的目標。

  與并購國有企業比較,民營企業在政策層面上較為寬松、在操作層面上較為快捷。

  在目前的政策下,并購國有資產就會觸及國有資產的評估問題。根據《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當企業計劃出售資產或股權時,就應對其資產進行評估。

  目前國內評估機構采用較多的均為重置成本法,該方法與國外投資者通常采用的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也就使大家對企業價值的估計存在較大的差異。

  并購國有資產需涉及較多政府部門,經過較多的申報和審批的程序。這些繁瑣的程序意味著較大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如最近凱雷對徐工集團、卡特彼勒對廈工等大型并購的擱淺,充分體現了漫長的審批這一過程給并購過程帶來的不確定性。

  與之相反,民營企業在政府監管及交易操作方面則靈活得多。在筆者參加的多次中外方談判中,多數情況下,民營企業的創始人或企業的所有者可以迅速拍板很多關鍵問題,如交易價格、交易方式等。

  有趣的是,在這方面有時反而是組織龐大的跨國外資企業(收購方)顯得比較拖沓、官僚。他們需要將每個決定層層匯報,并有時因為企業內部的“政治斗爭”使得決策遲緩,喪失了很多商業機會。

  民企沒有歷史包袱

  國有企業往往背負較多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些“硬傷”常常使得國外投資者望而卻步,或使得談判過程曠日持久。相較之,民營企業在這些方面則是“輕裝上陣”。

  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有企業往往出現如下問題。首先是企業決策層不明。國外投資者在與國有企業開始接觸過程中,往往會對“該和誰談”、“該向誰買”這樣的基本性的問題一籌莫展,企業領導層?地方政府?國資委?哪一級國資委?眾多的面孔讓投資者霧里看花。

  其次,沉重的冗員負擔使許多外國投資者對昂貴的交易成本和棘手的整合過程心存顧慮。

  再次,以往“企業辦社會”所遺留下來的與企業主營業務無關的大量“福利性”設施,如醫院、托兒所等,也使投資者和企業覺得進退兩難,難以抽身。

  反觀民營企業,企業的所有權和決策者一般都比較清晰,由于相對較短的歷史和較嚴格的成本控制手段,企業往往在人員結構上較為精干,成本結構也更有優勢。如同樣處于汽車零配件行業中的企業,很多民營企業在整車廠每年嚴酷的降價壓力下大多還能保持5%至10%的利潤率,而許多國有企業則被歷史包袱所累,盈利者寥寥。

  很多國有企業的領導風格和員工素質使國外投資者對并購后的整合過程有著很大的顧慮,而民營企業務實高效的工作節奏以及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理念往往更能被投資者所接受,整合過程也會相對較快。

  由于民營企業較之國有企業有以上優勢,作為想盡快涉足中國這個誘人市場的外國投資者來說,并購民營企業絕對是個不壞的選擇。當然,并購本身就如同一場“聯姻”,光一方“有情”還不夠,另一方也必須“有意”才能最終“結成連理”。既然外國投資者已經意識到了民營企業的誘人之處,那民營企業自身是否有出讓之意呢?

  民企有出售意愿

  就筆者觀察,很多情況下民營企業非常樂意出售企業,但原因往往令我們覺得有些無奈。其中很突出的原因是無法解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資金問題。由于我們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尚處于中小規模,但每年的發展卻常常是兩位數、三位數的,這就對資金支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目前的現狀是企業應收賬款回籠較慢,平均半年至一年的回收期十分常見。企業自身的資金“造血”功能不強;銀行對中小私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不足;國內

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又十分有限;最終導致企業的資金鏈十分緊張,稍有閃失就會使正常的經營運作都很難維系。因此,資金的極度匱乏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近幾年外資的大量涌入。每年近500-6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已經使是跨國企業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外資企業已不再將中國僅僅作為一個廉價的生產基地,開始垂涎中國的市場并與民營企業展開正面競爭,這就使得原本屬于本土民營企業的本土市場也正在逐步受到挑戰和威脅。

  民營企業的經營者們已經明顯地嗅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同時,海外市場的開拓也并非一日之功,對海外市場有限的了解,對國際型人才培養的不足,以及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種種挑戰,都制約企業“走出去”。

  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價格將自己打拼多年的企業轉讓給外國投資者,成了許多民營企業家無奈,卻又不得不選擇的方式。

  綜上所述,既然外方對民營企業不乏好感,而民營企業也有要出售的意愿,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近期的國內并購市場上我們會見到更多外國投資者投資或并購民企的案例。

  (作者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亞太區企業并購經理,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