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美日貨幣政策動態不一致引致金融動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5日 02:49 第一財經日報

  5月份的國際金融秩序動蕩不安,各類市場均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巨幅波動中陷入了混亂。

  在國際商品市場,期金、期銅、期油等衍生金融產品價格在第2周以連續破紀錄的另類方式瘋狂飆升,繼而又在第3周一瀉千里,并于第4周再次企穩回升;在國際外匯市場,美元兌各主要幣種的匯率經歷了由弱至強再轉弱的波瀾起伏,人民幣匯率也在“破8”“回8”
的交替之中寬幅震蕩;在國際股票市場,美國股市、中國香港股市、印度股市均出現了突然性的跳水走勢,接連創出幾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我們認為,鑒于實體經濟因素的短期穩定性,解讀眼下的國際金融秩序動蕩需要將目光更多地投向金融領域本身。實際上,2004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雷斯科特和基特蘭德開創的貨幣政策“動態不一致”理論,為我們分析動蕩成因提供了一個有效視角。各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制定者作為國際金融秩序的共同締造者和維護者,由于種種原因在政策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指引下,紛紛偏離了自己的政策承諾和市場的政策期望,這種“動態不一致”問題直接導致了市場的恐慌氣氛,在缺乏有效約束的宏觀背景下,幾大市場走勢不可避免地隨著預期波動而上下游走。

  具體來看,國際貨幣政策體系的混亂主要體現在美聯儲和日本央行的政策搖擺上。就美聯儲而言,其貨幣政策短期走向在5月之中發生了南轅北轍的顯著變化。在5月10日第16次加息后,美國基準利率已經回歸5%的“中性水平”,市場紛紛預期貨幣緊縮的尾聲業已到來,伯南克在謹慎小心地保持貨幣政策延續性幾個月后,即將以暫停加息為序幕全面推行自己的貨幣政策調控哲學。但5月16日,美國4月份通貨膨脹數據的放出,讓美聯儲的短期政策可能走向驟然翻轉,核心通貨膨脹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時超過事前預期的事實,迅速放大了美聯儲6月加息的現實可能。

  更重要的是,美聯儲長期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含糊不清,在5月之中盡顯無遺,在第16次加息后,美聯儲一方面表示“貨幣政策變化的主要目標依舊是控制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又聲稱“是否繼續加息需要就今后經濟走向變化進行抉擇”,這意味著伯南克的政策目標在復雜局面之中已經趨于模糊,而主席變更帶來的貨幣政策反思熱潮又讓美聯儲政策調控的“雙重標準”問題愈發受到市場關注。

  與美聯儲相比,日本央行的處境和動向更加復雜。在短期中,7月以加息操作終結“零利率時代”的預期在5月逐漸減弱。自從3月貨幣政策會議決定結束超寬松定量貨幣政策以來,順勢加息一度被視為不可阻擋,從5月24日最新公布的日本央行4月會議紀要來看,盡管當時所有理事一致投票決定維持零利率政策不變,但對于整體貨幣局勢的看好,讓7月行動得到了預期支持。但近期日元匯率的堅挺和日本股市的慘跌不斷放大了升息風險,在市場變幻之中,日本央行行長福井俊彥已經明確表示近期不會進行大的政策變更。

  更深層次看,長期中,日本央行加息操作的時機選擇和整體頻率更加捉摸不透。雖然福井俊彥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了逐漸走出零利率陷阱的堅定決心,但日本貨幣政策長期演變之中還存在許多變數。一方面,日本經濟復蘇中的疑點尚存,這給緊縮貨幣形成了現實阻力。最新數據顯示,日本便利店銷售有所下降,國內需求并不十分旺盛,而與此同時,進口貿易波動劇烈,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就業增長較為緩慢,此時過快過猛地進行貨幣緊縮,有可能大幅抑制難得的經濟增長勢頭;另一方面,日本央行獨立性的缺乏給緊縮貨幣形成了制度阻力,擴張性財政政策一直是日本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來源,但與此相伴的國債數字,不論是存量還是流量都非常驚人,過于激進的貨幣政策可能帶來沉重的利息負擔,進而制約財政政策的穩健實施,由于獨立性不足,日本央行更有可能在政策搭配的潛在矛盾面前被迫讓步,這給日本長期中的緊縮銀根蒙上了陰影。

  總之,美國和日本貨幣當局短期與長期中的政策“動態不一致”問題,在5月份的驟然凸顯,直接營造了緊張的市場氛圍,并給整個國際金融秩序穩定帶來了不容小視的負面影響。

  對于中國而言,這種金融環境惡化給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穩健前行、國有
商業銀行
改制的順利開展、國內金融交易的有序進行帶來了全局性的不確定因素。我們認為,這種秩序動蕩在上半年中很可能難以顯著改善,各主要國際市場在短期內還會表現出寬幅震蕩的波動走勢。對此,保有未雨綢繆的審慎姿態顯然是防微杜漸的理性選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