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反扒與快意恩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1日 06:20 新浪財經 | |||||||||
徐迅雷 本是一趟蜜月之旅,怎奈一天不抓賊就手癢,來自深圳的反扒大俠苑國棟在杭州初試身手的第一天,一下抓了兩個小偷……春末,杭州《都市快報》的系列報道,反響熱烈。已經步入中年,被稱為“老苑”的苑國棟,施行的是“獨行俠”式的個人反扒行為;杭州警方蠻開明,說“非常歡迎像老苑這樣的民間反扒力量與警方攜手,共同打擊犯罪、建設平安
老苑屬于外來的過客,路過杭州,其行為仿佛有一點“鯰魚效應”的味道。所謂“鯰魚效應”,說的是挪威人捕獲沙丁魚后,在運輸途中在魚槽里放入鯰魚,因為外來鯰魚的攪動,致使沙丁魚群在緊張中警覺地游動,從而保持了活力,避免了漫漫路途中的死亡,最終大多數都活蹦亂跳到達目的地。“鯰魚效應”就是一種“激活效應”;當然,人家運輸沙丁魚,如果僅僅只有一條鯰魚是不夠的。 老苑這種民間抓小偷的行為,自然也引來公眾的一些疑問。首先我們要看到的是,法律沒有規定百姓不可以抓小偷,依據“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老苑的民間反扒行為是可以施行的。但是,這樣的行為畢竟是“非常態”,其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這種“非常態”通常行走在“邊緣地帶”,若不小心是容易踩上紅線的。 我們知道,別說是小偷,就是在押的犯人也是有人權的,出手不當,很可能行為人自己成為違法者甚至是犯罪者。在云南曾經發生過一個“抓小偷見義勇為,打小偷卻又犯法”的案例:有一對兄弟在后半夜抓住一個小偷后,施以鐵錘、木棒,毆打小偷致死,結果兩人因犯故意傷害罪而被判刑,還賠償了巨款。小偷也有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這個概念至今似乎仍然無法深入人心。當公眾把目光一再投注到公權恣意侵犯私權時,往往忽視了自己私權的越位和濫用。法律的公平就在于,你打死一個小偷,所獲的罪責和你打死一個平常人沒啥兩樣。普通百姓沒有權利毆打小偷,只有將其扭送到公安機關的義務——也就是說,在“可恨”的小偷身上施以你的快意恩仇,這是不允許的。 在老苑身上,潛在的危險就是這種“快意恩仇”意識。行走江湖,快意恩仇,一劍封喉,血濺五步,此所謂“俠客”是也。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上,從來不缺少俠客,而且在民眾的血脈里,涌動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對快意恩仇的“俠客崇拜”,你看《水滸傳》里,那些認為“殺人不過頭點地”的好漢,都是被看作“除暴安良”的英雄的。今日對付小偷,如果“抓”了之后還施以“打”,以為這就是“除暴安良”,那么,這就不是對傳統俠客意識的揚棄,而是一種盲目的“繼承”,這種繼承俠客衣缽的意識和行為,與現代文明社會是格格不入的。現代法治社會,早已不允許“快意恩仇”。 一個真正文明而法治的社會,對小偷的人身權利是不會忽視的。在這里,我想說一說美國對付小偷的理念。著名法學家何家弘留學美國時,就遇上了“小偷事件”,他回國后在《法學家茶座》上刊發了一篇文章敘述此事,給我印象深刻:那天他從寓所出來,嘿,正遇一小偷撬他的汽車鎖,他不由大喝一聲,奔上前去緝拿,那倒霉的小偷撒腿就跑;何家弘練過短跑,年輕體健,他急起直追,但畢竟小偷比他更熟悉道路,轉過幾條街路后,小偷給追丟了。 他氣喘吁吁地報警,警察急問:“你被盜了什么貴重東西?”回答當然是“沒有”,沒想到,警察滿腹狐疑:“你沒丟東西,追他干嗎?”何家弘一臉困惑:“他,他不是小偷么?不逮住他,以后他還會偷別人的東西!”何家弘自以為理直氣壯,可美國警察立馬表情嚴肅起來,正兒八經來了一番法治教育:“喂,你太傻!如果小偷有刀有槍,把你打傷打死,那是你倒霉;如果你把他打傷了,還是你倒霉——他去告你,你敗訴的幾率很高。至于他以后還會去偷別人的東西,這是我們警察的事情,不需要你過問!”何家弘是證據學、犯罪偵查學教授,他這下明白了什么是“差異”;更明白了什么是“差距”。美國向來不提倡百姓與小偷直接對抗。他們一方面是擔心普通百姓容易被小偷所傷害,同時也不希望百姓加害小偷,而更重要的是,他們更明白:抓小偷,是我們警察的事!“警察抓小偷”或“小偷被警察抓”,這才是“常態”! 我們今日的社會,畢竟已不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社會治安現在還離不開見義勇為,但“抓小偷”畢竟是警察的本職工作。我們的社會絕不允許小偷“笑傲江湖”,但民間反扒高手到處“笑傲江湖”那也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作為“非常態”的民間反扒,畢竟行走在邊緣地帶,必須時刻守住合法的邊界,否則,說不定自己這頭也搞成了“笑熬糨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