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多數民工沒有成為市民的經濟能力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9日 02:17 第一財經日報

  章錚

  據《第一財經日報》5月17日報道,最近,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在一次研討會上透露,未來五年,有可能出臺系列政策,使近2億農民工真正成為城市人。

  正如報道所言,民工成為市民的第一條件是在城市有穩定的收入。對大多數民工來
說,恰恰這一點他們無法做到。

  成為市民意味著民工靠在城市獲得的收入生活一輩子。他們不僅要考慮年收入水平的高低,還要考慮工作崗位或務工收入的穩定性與持續年限。即使他們享有養老保險,也需要考慮達到退休年齡之前能夠工作多少年。因此,民工是否有穩定的收入,不能只看特定的一段時間(例如青年時期),而必須從整個生命周期來考慮。

  目前,民工供求年齡結構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匹配現象。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例,企業大量需要的是35歲以下(特別是25歲以下)的青年民工。這種青年型的用工結構造成了兩個問題:其一是25歲以下民工(特別是女工)供不應求,出現

民工荒;其二是當這些民工進入中年(即年齡超過35歲)后,絕大多數因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工作機會的大量減少而不可能在原務工地找到工作,造成民工中年失業,因而不得不返回家鄉。筆者根據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資料對服裝、制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進行過估算。估算結果表明,對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來說,35歲以下民工進入中年(36歲以上)后,失業的比例高達2/3到5/6。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在70歲以上,因而對絕大多數民工來說,在吃完青春飯后到可以領取
養老保險
的年齡之間,都會存在長達20年的中年失業期。

  由于預期工作年限太短,大多數民工不可能具有成為市民的經濟能力。

  要想使得大多數民工成為市民,政府或者提供適當的就業崗位以解決他們的中年失業問題;或提供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但城市中廣泛存在的“4050”問題(即中年下崗工人就業難)表明,解決成了市民的民工中年失業問題不是件容易事。同樣,向成了市民的大多數民工家庭長期(至少10年以上)提供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會使得城市財政不堪重負。

  在筆者看來,具備成為市民經濟能力的民工,只可能是少數,即民工中那些已經或即將轉變為技術工人、企業管理人員甚至民營企業老板的人。因此,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在所制定的鼓勵城市接納民工的政策中,是否包括了應對進城定居民工中年失業、保證他們中年時期收入的政策?如果確有這樣的政策,所需財政支出估計是多少,是否有保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7,65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