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沙塵暴源頭性因素探析及應對策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5日 10:32 中國產經新聞 | |||||||||
撰稿/馬先標 自4月份以來,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西部刮起大風,吹帶裹挾著沙塵席卷京城,使北京等毗鄰的京津冀地區連續多次遭受大范圍、高強度的沙塵暴襲擊。沙塵暴的肆虐給人們預期的綠色北京、綠色奧運蒙上陰影,也給京津冀地區乃至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造成威脅,打好一場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衛戰已顯得迫在眉睫。
(一)源頭性因素的分析 引發強沙塵暴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即足夠強度的大風和內蒙古等京城臨近地區較大范圍內的裸露沙塵源。為什么在我國內蒙古等京城北部的外圍地區,樹林不夠茂密、草被不夠茂盛,由此既抵擋不了年復一年的大風,也不能較好地涵養水土進而弱化沙塵源,導致強沙塵暴屢屢襲擾京城呢?這里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條件的限制,也有技術條件的限制。除此以外,經濟、社會管理方面的諸多因素也是釀成這杯“苦酒”的重要原因。 河流少、時令河水源不足的自然稟賦當然難以改變,它的改善主要是地理學、地質學、氣候學、生態學家們的“勢力范圍”,筆者不敢遑論;適應水源不足易存活的高耐旱樹種草被的研制以及節水種植方式,主要也有待于植物學家和技術專家們卓越的科研攻關、技術發明與推廣實施。作為研究經濟學的博士生,以為如下幾個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發展觀念的四個應對策略對于形成防治強沙塵暴的長效機制頗為關鍵。 四個應對策略: 1.進一步深化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對“公有地”的過度放牧,是造成牧草地沙化從而為沙塵暴滋生提供充裕沙塵源的一個重要因素。 2.對植樹造林也可采用類似的土地經營制度安排:如將尚存的“公有地”劃給當地農、牧、林民并賦予長期的經營權,政府、科技推廣服務部門可以將優良的耐旱樹苗無償分配給農牧民;還可以制定激勵機制,比方說按成活樹木的棵數分年度、期限獎勵種植林木的農牧民;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權作為抵押獲得擴大種植林木、培育草被的貸款,以切實加大金融支林、支牧的力度;加大對種植林木、培育草被的農牧民、林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和技術培訓等等。 3.領導干部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及對其政績的科學考察方式。在內蒙古等北疆地區種植林草的成本高,經濟收益少,但是從事關區域經濟發展和全國生態建設的大局來看,該地區的生態效益意義重大。所以,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內蒙古等生態安全處于高危狀態的北部邊疆地區,其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更顯迫切關鍵。 4.要能通過向科學的政績考察方式要良好的生態環境,首要的一點是政績的科學考察方式問題,即組織人事部門不以單一的GDP“論英雄”考核、選拔干部,更進一步地講,要把以森林植被為重點的生態環境的建設業績作為核心指標納入當地干部提拔任用的考核體系中。 (二)對內蒙古等關系到我國生態建設安全的重點地區,科學的政績觀意味著當地各級干部應牢固樹立森林植被優先、生態優先、生態型經濟產業優先的發展理念。 科學的政績觀還體現在科學發展的全局觀上,而這種全局觀是互動雙向的:即內蒙古等北部邊疆既要從全國生態安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科學謀劃地區發展思路,主動放棄一些關鍵地帶、危機地帶的自然資源開發;另一方面,全國其他地區和中央政府也要對內蒙古等北部邊疆獨具特色的發展思路予以理解支持。 森林植被的生態價值高于經濟價值,既是地區性的公共產品,也是整個國家的公共資源,如果內蒙古等關系到我國生態建設安全的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較大的機制性的改觀并將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成果加以長效鞏固,那么就是對環渤海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實踐和諧消費理念,減少人為的生態破壞。 實踐和諧的消費理念以減少對木草的過度需求和人為破壞,對于經濟處于起飛發展階段的內蒙古等北疆地區乃至中國生態建設甚至經濟安全尤為關鍵。 西方國家經濟理念所宣傳的節儉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影響經濟萎縮的“節儉悖論”,并不適合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國情,更不適合生態環境危機四伏的內蒙古等邊疆地區。而且,從長遠來看,適度節儉、適度節欲正是為了將來的充裕消費。 區域經濟布局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內蒙古為例,森林工業(特別是原材料來自本區林帶或國內)在全區工業體系中的比重應降下來,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森林工業也不宜作為該區的重點支柱產業,從而大大減少對現有自然林和人工林木的需求量。 產業結構調整還包括對有關省市地區“大興土木”式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產業擴張勢頭的適度遏制。 草畜業的發展模式也相類似。草原是生態環境中最脆弱的環節,適度開發草資源,防止過度放牧,堅持并實踐草原生態功能高于經濟價值的理念,在此基礎上把草牧業的發展與草的生長規律結合起來,草畜和諧發展的圖景才會長久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當然,結合防護林與草被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比較優勢和不同特點而科學種植也非常重要。防護林不僅可以擋風沙,它還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再者,防護林帶和草被帶間作交替種植,交替培育,可以互為犄角,這對處于成長中“根基不牢”而特別需要擋風的幼草被來說,鄰近的防護林帶給它的將是“溫暖的懷抱”——防止其隨風拔根而飛散。 作者系: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