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改革的供給與改革的需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5日 10:01 中國經濟時報 | |||||||||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舉辦的“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上的發言 學者論壇-遲福林 當前,我國的改革和發展都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2005年,拉開了改革攻堅的序幕。今后幾年,改革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具深刻性和復雜性,改革攻堅的難度在增大。在這個
1.改革的目標與社會矛盾的變化。目前,我國的改革正處在歷史的新起點,社會矛盾已明顯發生變化,改革的目標與任務需要與之相適應。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同27年前相比,目前我國社會面臨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一是經濟快速增長同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對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新階段改革攻堅的戰略目標,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升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無論是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還是作為改革觀的本質內容,都表明改革發展理念邏輯層次的重大提升:第一,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發展對中國來說仍是首要的任務;第二,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第三,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的前提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將發展建立在制度改革與創新的基礎上。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就是改革要適應社會矛盾的變化,有效滿足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充分保障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使多數人能不斷地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在改革過程中,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可避免地對改革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張和要求,由此產生了對改革的不同認識和爭論。2005年社會各方面對改革的爭論,客觀地反映了利益矛盾和利益之爭的現實。樹立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就是要把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基本的公共需求作為改革的目標與任務,由此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從而形成對改革最廣泛的共識。當前,無論是爭論改革的對與錯,還是爭論某些改革的成功或失敗,都要把以人為本作為基本標準和主要依據。沒有27年的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我國經濟的長期快速增長,也不可能使我國幾億人口擺脫貧困,并使多數人的利益在改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實現。同樣,不堅持改革的方向,加快推進各項改革,又怎樣能夠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何能夠滿足廣大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離開以人為本這個基本標準和主要依據,就容易得出脫離實際的結論,就會對新階段的改革攻堅產生不利影響。 2.政府轉型與改革的實際需求。面對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落實以人為本的改革觀,需要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換言之,“十一五”時期的改革攻堅,需要在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加快建設公共服務體制。從加快市場化改革和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這兩大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來看,政府的轉型還嚴重不到位。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央政府十分強調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但相應的制度安排尚不到位。從一些地方政府的情況來看,在觀念上還比較滯后,還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比如在有的地方,還存在“項目書記”、“項目省長”的提法。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認為,目前主要是政府轉型與政府治理結構的問題。如果能把政府轉型與政府治理結構兩個問題解決好了,改革現實的很多矛盾和問題就可以得到初步緩解。 3.改革的相關立法與改革的實際進程。目前,我國改革的實際進程在推進,但改革的相關立法沒有跟上。一是有些改革已對相關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如《反壟斷法》的出臺就有很強的改革實踐需求。如果這些立法不能盡快出臺,對順利推進改革是不利的。二是有的立法還不能滿足改革實際進程的具體需求。比如說,農村的《土地承包法》是一個好法,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對土地長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權的問題。 4.改革的利益誘導與改革的組織協調。目前,全面利益關系的調整,既涉及到中央與地方,又涉及到各個部門,也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體。在這個背景下,改革中利益誘導的傾向比較突出,它是某些改革走形變樣的重要原因。因此,改革的組織協調更為關鍵、更為重要。 當前,強調發改委在改革中的組織協調作用,是重要的。但問題在于:一是發改委協調的層次和有效性受到限制;二是發改委的職能尚處在轉變之中。大家可以看到,發改委“虛”的也管,“實”的也管;“冷”的也管,“熱”的也管;“長”的也管,“短”的也管。比如說我國的投資體制改革、審批制度改革難以進行下去,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發改委的職能尚未有實質性轉變。在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對改革有很大影響的情況下,提出“把改革的具體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這在當前的條件下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應當強化政府部門的改革責任,但不能把重大的改革任務分解落實到政府部門中去。2005年的改革實踐表明,當前,制約改革攻堅的主要因素是利益集團的掣肘及改革協調機制的缺乏。在這個特定背景下,盡快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以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改革中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并由此進一步形成改革的合力,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目前對改革存在很多爭論的情況下,主要的矛盾不是反思改革,而是要從多方面加強改革的供給,使改革的供給同改革的實際需求、改革的進程以及改革的歷史性變化相適應。如果我們能不斷地推出改革的相關產品,作出一些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大大緩解一些對改革的爭論,并將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目前,我國的改革已發生一些歷史性變化。在當前比較復雜的背景下,如何解決改革的供給問題,無論是從中央還是從地方來看,都是一項相當重要的任務。 (作者單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