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治之道解初裝費之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5:58 南方都市報 | |||||||||
中國觀察之湯萬君專欄 最近這幾個月,公眾對煤氣管道初裝費的質疑一直在廣東持續。從媒體報道來看,其他具有壟斷性質的“紅頂”行業也大有成為“池魚”之勢。透視輿情可以發現,人們質疑煤氣管道初裝費的收取,所慮并非簡單的一個“錢”字,由行政權力保護的公共行業壟斷才是公眾心中真正所疾所憂。讓行政權力退出市場,是大道理,也是各方的大共識。但如何退
煤氣管道初裝費該不該收取?不同的邏輯下得出不同的答案。理論的闡述已經不用太多,因為理論早已在幾年前革除電信行業諸多弊端的要求中得以申明,也早已在中國社會的進步中轉化為普遍的公眾認知。雖然,電信業的現狀仍有待革之弊,但消費者福利已得到增進卻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我認為,煤氣行業的改革可以參考電信業改革的經驗,分拆目前集管網的建設、運營與燃氣供應于一體的煤氣公司,然后在此框架下引入競爭并建立公共監管體系。具體來說,就是首先核定現有管網的市場價值,明確其作為公共資產(政府和消費者共同持有的資產,厘定出資比例)的性質,然后在此基礎上商定其管理、運營和維護的方式來實行市場化運營。運營方的選擇(更換)由政府、公眾代表和專家等人士組成的公共管理委員會以公開招標(聽證)的方式決定。同時,為了對此賦予制度保障,應由地方人大立法并同時成立專門的公共事務專責小組,這個小組對所有屬于公共事業的事項、企業、管理單位等展開監管。另一方面,在燃氣的供應上,可以考慮的選擇有充分市場化、準市場化和政府專營。選擇的作出應充分考慮地方的實際情況,但無論作出哪種選擇,都應將供應商納入地方法律的約束范圍和地方人大公共事業專責管理小組的監管范圍。 我們知道,燃氣供應具有自然壟斷行業的屬性,可我們也知道在適當的制度框架下,這個行業也完全可以進行市場化運作。關鍵的問題是明確產權的邊界和利益的歸屬,否則在成本的負擔、利益的歸向和公眾權利這個三角地帶就會產生無盡的紛爭,因此而衍生、沉淀的社會成本就會越來越大,求取解決之道的代價也會越來越高昂。 目前,廣東地區因煤氣管道初裝費而起的紛爭未見平息。相關各方對此大可不必憂慮重重,相反應當看到其積極的作用,借此東風啟動改革,毅然揚帆。瀏覽眾多媒體報道、論壇討論,雖然很累,但心中卻倍感欣慰:幾年來,中國的社會進步真可謂一日千里!回想當年公眾和學界要求革除電信行業弊端之時,曾吞咽過多少陰謀論思維的惡氣?而今,昔日那些艱深、獨到的理論表達早已經轉化為普遍的公眾認知——這種認知的累進,如果也可以像GDP一樣用百分比來表示,其直觀的效果肯定會讓世界驚嘆。 就廣州煤氣管道初裝費本身,有兩種想法令人擔心,一個是“退還”說,另一個是“攤轉”說。先說“攤轉”,問題不在于是攤到房價還是氣價,而是無論攤到哪一個,都會促發一個成本極其高昂的過程和結果,這個念頭無法想像。“退還”的建議更加復雜、棘手,撇開什么公正、公平的保障問題,僅是其中后顧式的清算思維就會阻礙利益各方鼓起勇氣往前瞻。我的看法是,在轉型期改革的利益博弈中,任何一方都不要要求對方舉手無條件投降,務實的策略是鼓勵對方攜手共進。 煤氣管道初裝費該不該收?該由誰收?該收多少?收了該干什么?在中國改革進入深化的當口,這些問題的提出,正當其時,也正合其實。我們應當看到,這些問題的指向已非純粹的經濟體制,而是必須與經濟體制的進一步變革相匹配的政府管理體制。后者若不變,前者將止步。 (作者供職于廣州市社科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