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天算案看物權法立法之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1日 10:49 新浪財經 | |||||||||
李壽雙/文 康熙三年(1664年),楊光先誣告湯若望,一面上書朝廷,一面散發傳單。其中楊光先指責湯若望的《時憲歷》只編200年,大清皇朝萬萬年,這豈不是讓大清短祚嗎!這時湯若望患病,行動不便,無力爭辯。可憐的湯若望身患重病,昏迷恍惚,戴著9條鎖鏈,躺在小木床上,仍手舉望遠鏡觀測日蝕。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輔政大臣鰲拜等支持楊光先,定
歷法爭論的背后,是一場保守派對維新派,愚昧文化對科學文化之爭,更是一場權力的爭斗。 時下物權法立法爭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算案的影子。其中的湯若望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的。近十幾年的法學教育,使得所謂“資本主義”私法理念與體系,漸為開明派所接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私法昌興,產權穩固,關乎經濟民生。新崛起的富裕階層,其財富乃至個人身份都急需得到法律的認可。但法律變革破擊面廣,利益牽涉重大。首先是民憤。財富分化的加劇,使得古已有之的仇富心理盛行,保護私人財產就簡單化為保護富人,激化了分化的矛盾。其次,物權法草案基本貫徹了新法理念,與蘇俄民法漸行漸遠,一些所謂的新左派利益受到極大觸動,改變了改革開放前的利益格局,如果草案一旦通過,新左派們的知識財富無疑將急需大幅貶值。這個時候,類似于楊光先似的人物開始出現了,鞏獻田、楊曉清、左大培......一些以維護底層人民利益出現的角色開始受到媒體追捧。 而這些還不過是一些表層的爭爭吵吵,在這背后,更反映了當前改革派和傳統派(姑且這么稱呼)的較力。從“朗咸平事件”,到劉曉光先生的名文,無不隱現兩種力量對話語權和社會主導權的爭奪。 湯若望成為的天算案的犧牲品,湯若望死了,我們的物權法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