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0日 14:52 新浪財經 | |||||||||
林毅夫 溫總理在今年政府報告中談到,2006年面臨五個新問題:第一、糧價走低,糧食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不小,農民增收的壓力非常大,種糧的積極性受到影響。第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偏高,在投資上還有過熱的可能性。第三、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相關產品價格下降,庫存上升,企業利潤減少,虧損增多,潛在金融風險增加。第
我個人理解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是相通的。2003--2005年能夠走出1998--2002期間的通貨緊縮,是因為糧食價格上漲、快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帶動能源和建材價格上漲。除了這兩方面,其實其它商品的價格是在不斷下降。到了2006年,其它商品的價格還在繼續下降,但是糧食價格開始走低,建材價格也因為生產能力已經形成而不上漲甚至下調。2006年的宏觀局面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壓力可能比2003到2005年的情形更嚴重。 產能過剩是通貨緊縮的根源,產能過剩的問題一定要解決。解決途徑有兩個,一是要防止固定資產投資的反彈,二是啟動存量需求。我國最大的存量需求在農村。存量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但因為體制性、結構性或者制度性原因而使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沒有辦法實現。農村消費水平低下一方面是因為農民收入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因為和生活有關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1998年的農村人均純收入實際上比1991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但彩電、冰箱、洗衣機的擁有量卻低了很多,而彩電等產品從1991年到1998年價格下降很多。在收入水平相當、產品價格下降的情況下,農村需求仍然比城市低很多,從而證明收入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最關鍵的因素是現代化的消費必須要有現代化的設施,要有電、自來水、上水、下水、電視信號、道路等等;A設施缺乏是限制農村消費主要因素。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不僅可以啟動農村巨大的農村消費市場,還可以實現農村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果農村里每家都能看到彩電的話,他們的思想觀念可以現代化。如果村村通路,那么農村就可以和市場連接起來,農民就可以進入到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若沒有這些基礎設施,或者這些相關設施不能改善,那么城鄉之間就不僅是收入差距大,生活差距也很大。這樣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會。 新農村建設也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眾所周知,增加農民收入從長期來講可持續的惟一方式就是不斷把農村勞動力從農村的第一產業轉移到城市里面的第二、三產業。我國從1998年開始生產能力全面過剩,出現通貨緊縮。與此相對應,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減少,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放緩。一直到2003年走出通貨緊縮以后,第一產業人數才開始出現下降。 如何進行新農村建設需要仔細的研究,我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以下幾點看法。首先,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成的時間我認為到2020年比較合適。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內容;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小康社會也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社會的建設。 其次,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在何處。除了城市近郊不再務農的地方和不宜有人類經濟活動、功能定位上屬于禁止開發地區外,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建設在現有的自然村為宜。自然村靠近農場,方便農民干活。農民當然有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但那是一個星期一次、半個月一次,只要進城比較方便即可。此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是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住房是農民的私有品,不能為了建設新農村而要求農民建新房。因此,要絕對避免拆現有房子、毀村,集中建新村。認清這一點,就不會出現很多人擔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會跟過去一些政策那樣讓農民做了很多事、花了很多錢去達標,而實際上得不到多少好處。 再次,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金來源。據估計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總共需要四萬億人民幣,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2700億元。對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我認為主要應該由政府和社會投入資金。關于政府投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下決心調整投資方向,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轉向農村。我認為政府加大投資力度會有所幫助,但政府投入總的來說仍很有限。2005年中央政府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是293億人民幣。今年中央政府對三農的投入將增加442億,即使全部用到基礎設施投入上,距離2700億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公共基礎設施并不需要完全由政府投入,有些有回報的項目可以動員社會資金、銀行貸款等,具有私人品性質的項目可以采取政府補貼、農民資金投入為主的方式。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小而分散,鼓勵農民投資、投勞有利于項目的監督、施工和質量的保證和“民主管理”目標的實現。原來韓國的農民跟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一盤散沙,但在推行新鄉村建設當中,通過鼓勵農民投入以村為基礎的公共設施,逐漸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文化氛圍。 最后,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的關系。我認為,即使把農民轉移出來,留在農村的人還是會非常多。根據樂觀的估計,2020年城市人口最多占比60%,那么農村里面還有40%的人口即將近六億人。如果不改善基礎設施,這六億人的生活水平仍“跟非洲一樣”,那到2020年實現的就不是全面的小康社會。即使到2050年,中國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就像韓國和臺灣現在的收入水平,那時候農村人口至少還占30%,這些人同樣要有現代化的設施。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跟城市化應該是并行不悖的。 根據林毅夫教授在“CCER中國經濟觀察”第五次報告會上的發言內容整理而成。 (劉鎏、唐杰整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