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二十年目睹之官企怪現象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13:18 《董事會》

  文/陳銳

  改革歷經二十幾年,國人目睹的現實卻是無處不在的官企怪現象,國企的真正所有者們越來越成為被“忽悠”的對象,迷迷糊糊地從先前的“主人”變成了時下的“仆人”

  改革開放以前,人們對國有企業的認識也許不會有什么不同,對于國企的全民所有制屬
性,好像也從未有人提出過疑問。而且,這種國企的全民所有屬性,在當時似乎也不是僅僅體現在抽象法理上,更是存在于具體的現實當中——國企所有者們對于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就深有感觸。可是,改革歷經二十幾年,國人目睹的現實卻是,國企所有者們越來越成為被“忽悠”的對象,迷迷糊糊地從先前的“主人”變成了時下的“仆人”。不僅如此,所謂的“專家”也在告訴國人,國有企業說是全民的,其實誰的也不是,因為誰也無法對其伸張所有權。

  事實可能也的確如此,國民并不擁有國企的

股票,當然也就無法在法律上證明自己是國企的所有者。不過,用腦子細細想想,再用眼睛結合現實看看,您就會發現,其實國有企業并不是如“專家”所說的不屬于任何人,換句話說,國有企業雖然不屬于“民”,但它一定是屬于“官”的,盡管它一直都披著所謂國企的外衣。對于二十年目睹之官企怪現象,作為真正所有者的國民似乎并沒有得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官企的國企外衣

  何謂國企?何謂官企?國企到底是“民”的還是“官”的?國企與官企所追求的目標到底有何區別?對于這一連串的疑問,至今好像都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國企,顧名思義,就是國家所有或者說全民所有的企業,所有者的一切權利理應在“民”而不在“官”,權利在“官”則成了官企。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韓強認為:“真正的全民所有制應該是政企分開的,行政干部當家,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官企。國有企業是全體人民的民企!而不是官企!”

  更為重要的是,國企的全民所有制屬性,也決定了其所追求的目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目標的巨大差異,也許是官企與國企的真正不同之處。官企借助于政府公權力獲取市場的壟斷,通過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攫取高額壟斷利潤,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某些特殊集團的最大化利益。

  其實,從國企的本來意義上理解,國企與其他所有制企業沒有什么區別。如果說有差別,那也僅僅體現在所有權的不同主體而已。在市場經濟中,不同的所有者都具有完全平等的經濟主體地位,國家法律也對所有的產權主體提供平等的權利保護。中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二十幾年,可是眼前的結果卻是,左右市場競爭格局的依然是那些披著國企外衣的部級或副部級官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副部級;各大國有電力公司是副部級;三大航空集團是副部級;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掌舵人物也無一例外地是副部長或副部級干部;寶鋼集團的董事長謝企華是副部級;曾任東風汽車公司總裁的苗圩,現在是武漢市市委書記……在中國,這樣名副其實的官企名單可以開出長長的一串。

  官企名單的確令人震撼,但另一份名單同樣令人震撼。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中海油、寶鋼、中遠集團等7家高度壟斷性官企所獲利潤就占到國企總利潤的66%。而在2005年的9047億的國企利潤中,這些官企所獲盈利更是占到了七成以上,僅中石油一家就占到全部國企利潤總額的近20%,如果把中石化、中海油算進來,三大石油公司的利潤占全部國企利潤總額的比例至少高達40%。除三大石油公司外,電信、航空、電力、煤礦等壟斷性官企同樣也是盈利大戶。數字比一切語言的辯解都更具說服力,因為國民能夠依據此做出清醒的判斷,到底是全體國民為官企貢獻了巨額利潤,還是官企為全體國民做出了犧牲?

  最終的答案也許令國人失望,但更加令人失望的結果卻仍然不斷涌現。2006年2月10日,由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路易、高偉彥、張春霖執筆的報告——《國有企業的分紅:原因、金額以及支付給誰?》——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報告指出,中國國有企業的利潤和改制收入屬于公共收入,應當向國家分紅,上繳財政部,有關紅利支出的決定應該納入統一預算,由全國人大批準。原來,這些依賴于公權力確立市場壟斷地位的官企,在不斷從國民身上攫取巨額利潤的同時,竟然自1994年以來,就從未向財政部或國資委還有其他任何中央政府部門分過紅利,而是留在了官企集團內部。匪夷所思!最具典型意義的就是國人無比“景仰”的中國中央電視臺。央視依托于權力獲取了傳媒市場的壟斷地位,可是所獲得的巨額壟斷利潤竟然成了國家廣電總局的“自留地”。不知道還有什么能比這一結果更讓人震驚的了。果如此,聯想到2005年央視聯合廣電總局打壓湖南衛視的行徑,就比較容易讓人“理解”了。追求特殊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官企本質,在這個最大的傳媒官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如同巨大怪物的官企“利維坦”,長期披在身上的是國企的華麗外衣,頭上頂的是為全民利益服務的花冠。可是,不斷涌現出的官企現實,卻讓國人發現自己被徹底地“忽悠”了。政企分開不是也鼓吹了二十幾年了嗎,可為什么最后的結果卻竟是如此?掌握公權力的政府官員與掌握市場權力的國企管理者,恰恰形成了徹底的制度性互動,經濟精英與政治精英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聯手結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同盟。而這一切,竟然都是在所謂的全民所有制的國企外衣的遮蓋下進行的。為全民謀利的國企華麗外衣,徹底掩蓋了官企赤裸裸的利益集團化本質。不過,稍許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如此敏感且關鍵的問題,在改革26年之后終于被置于了爭論的中心,但其未來的走向卻依然迷離。

  披著國企外衣的官企,不僅在破壞著市場經濟的主體平等精神,踐踏著不同所有者的平等權利,即所謂“權力捉弄權利”;而且,權力過度介入市場所導致的市場畸形發展,已使官企不僅僅局限于國企,更是在誘導權力與私人企業的結合,形成所謂的“新官企”。時下,私企老板紛紛進京就讀中央黨校的“時尚”,就已凸現出權力與私人資本結盟的趨勢。在中國當前的制度環境下,官企的大量出現,必然極力維護特殊集團的既得利益,損害公眾利益,從而構成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繼續推向深入的現實威脅。

  國企敗壞的癥結在官企

  時下坊間流行著這樣一種理論,即所謂的“國企冰棍兒論”。其所指無非是,如果不讓一部分人把國企痛痛快快地 “吞食”,那么,國企遲早會像“冰棍兒”一樣慢慢地融化掉。于是,“官家”以所謂國企改革的名義,與企業的“管家”上下其手就把“主人”多年積累的家產變成了“仆人”的。

  其實,任何稍具常識的人都明白,“冰棍兒”的化與不化,并不在于“冰棍兒”自身,而在于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在一個“私有化”不斷升溫的輿論環境中,在一個官企不分的制度環境下,“冰棍兒”不融化那才是奇跡。其實,不想“冰棍兒”化掉很簡單,要么維持冰天雪地的寒冬天氣,要么把“冰棍兒”放到冰箱里去。當然,如今的“大氣候”已經不允許中國再回復到27年前的“冰雪寒冬”,但是,在一個溫度不斷上升的外部環境下,一臺功能良好的“冰箱”確是必需的。

  可是在中國,這臺制度“冰箱”至今都未見效能。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就指出,在中國當前的制度環境下,冰箱的功能好像很差,根本就不制冷,或者說冰箱根本就不存在。一些人似乎也缺乏制作一臺好冰箱的意愿。他們要么在等待冰棍兒化掉,要么在搶食冰棍兒。這些人太清楚了,有了冰箱,冰棍兒也就沒有了化掉的風險,這時候也就沒有了搶食冰棍兒的理由。

  本緣于一些人的蛀蟲式敗壞行為的國企問題,現如今竟被“順理成章”地歸結為企業的國家所有權屬性。其實,企業的國有屬性僅是問題的表面,因為掩蓋在冠冕堂皇的國企概念表述之下的,是官企的事實本質。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韓強指出,所謂“國企”出現的主要問題其實都是“官本位”造成的,“國企”這個概念如果被曲解,就會被利用,全民的企業就變成了少數人的官企。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對于目前官企泛濫的現象也頗為無奈。蕭灼基表示,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還存在許多特權。特權思想、等級觀念、官本位破壞著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破壞著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健康發展。國有企業必須被改造成為市場經濟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樣的經濟細胞,處于競爭的平等地位,這樣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平等競爭。蕭灼基認為,官企造成的更為重要的后果是,由于官商不分,政企不分,使一些政策無法準確落實到位。例如,面對一些針對行政官員嚴格要求的政策,一些擁有行政級別的企業家便以企業家的身份出現;而面對一些針對企業家嚴格要求的政策,這些人又以行政官員的身份出現,從而造成了政策真空。反之,面對兩頭都有實惠和特權的政策,這些人又兩頭都占。

  《上海證券報》時事評論員時寒冰也認為,許多國企干部本身就享有行政級別,其中一些經營出色、管理有方的國企老總,更是直接被提拔到政府部門中擔任要職。這種激勵機制其實是以行政激勵替代了市場激勵。而西方的國企管理者,往往就是政府雇員,政府對他們的要求亦是按照政府雇員的標準而非職業經理人的標準來定的。這體現了中外國企的本質區別:西方國企通常以社會指標為衡量工具,而中國的國企卻有市場要求。換句話說,中國國企在大多數情況下,既官又商,既商又官,官商合一,而在對國企負責人的衡量上也是社會與市場標準雙管齊下。

  3月26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企業經營好壞與所有制之間沒有直接關系。不管在公有制環境下還是在私有制環境下,不按照企業發展規律辦事的企業都要垮臺。李榮融說:“通過統計不難發現,干部的腐敗絕大多數都和企業有關,說到底就是以前政企不分造成的。”李主任說的也許沒有錯,的確,企業的好壞也許并不在于所有制,但是對市場與企業來說,政治權力的過度介入一定是一種負面影響,官企一定導致市場的低效和腐敗滋生,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國資委目前的一些政策卻很難說是在試圖改變官企現象。2004年的“郎旋風”一吹,國資委似乎有了更多借口來強化中央企業的官企地位。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舉動,還是某些人的有意為之,現在很難得出結論。但是,外界對政策的評價似乎更傾向于認為,國資委在強化央企壟斷和官企同盟。大量地方國企被中央企業收編,部級、副部級中央企業的市場權力不是在削弱,而是變得更加強大,民營企業的市場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也許,我們當前亟需澄清一個問題,那就是國企是不是必然導致官企的形成。難道只要存在國家所有制,政府官員對企業的干預就不可避免?所謂的政企分開就只會是一句空話?學者們普遍認為,在中國目前的制度環境下,政府早已成為事實上的國企所有者,作為所有者,政府就不可避免地要介入到企業治理當中。因此,要改變官企現象就只有推進國企的產權多元化,以弱化政府權力的介入。國企的產權改革絕不是改與不改的問題,而是如何改的問題,是在嚴格產權保護的法治框架下如何推進改革的問題。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部長丁寧寧所言,如果國有資產的保護不規范,私有產權也不會得到有力保護。

  其實,要改變官企,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還原國企的本來意義。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韓強認為,有些人把全民所有制變成了官企,不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以政府行為代替市場行為。我們有必要為“全民所有制”正名,并強烈呼吁人民代表大會建立公有財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保障人民的知情權、發言權、監督權。特別在當前提倡建立

和諧社會的形勢下,只有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才能做到公有企業的利益公平分配。

  最近有媒體報道:按照中央對國企改組、改制的進程和規劃,所有國企將在今年轉變傳統身份,引入股份制,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傳承的行政模式和行政管理。這意味著傳統的國企老總身份將“終結”,將不再具有行政級別,將不再官商一體。其實,這只是改造官企的最形式化的一步,能否掀開國企改革新的一頁,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