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解決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根本在哪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07:25 每日經濟新聞

  主持人:

  今年一季度,中國GDP較上年同期增長10.2%,超過了人們的預期。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趨勢,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微調已經開始。4月28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將人民幣貸款利率上調27個基點。人們注意到,人民幣存款利率沒有隨之變動。央行行長周小川解釋說,此次之所以沒有調整人民幣存款利率,意在鼓勵內需。同一天公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
,去年中國國際收支順差規模繼續擴大,達到2238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3.3倍。報吿還說,近年中國投資需求雖然增長較快,但國民儲蓄增長更快,導致儲蓄與投資的剩余進一步擴大,形成經常項目順差。

  國家外匯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同時發布了2005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報告》認為,2005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運行平穩,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國際收支繼續保持較強的整體抗風險能力。當前,要更加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效擴大內需,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國際收支問題呢?究竟是通過擴大內需,還是通過人民幣繼續升值抑制過度的國際市場需求呢?

  大眾評判臺

  勵俊:政府不必做爹娘

  國際收支雙順差這不是個好消息。包括2006年第一季度的房地產調控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一切似乎都表明中央對經濟的調控力并不如預料得那么大。可以肯定的是,不久會出臺更為嚴厲的政策,會使經濟降降溫。不過從長遠看,經濟全面改革是必須加快步伐了。非常期待我們的金融界、銀行界能夠不靠政府養育,能給予市場足夠的信心。政府也不必做爹娘,所有的事都一攬子包辦。

  李菁:經濟發展戰略需作調整

  我認為應該減緩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和縮小外匯儲備的規模,這需要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作出調整。

  常小宇:促進人民幣匯率的自由浮動

  對于國際收支雙順差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認為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由我國內需不足、主要依靠出口導致的。但從出口的產品構成看,我國還處于國際分工中的較低層次,高附加值產品及服務競爭力不強。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應真正擴大國內需求,同時切實注重產品技術創新。

  呂國新:需要對人民幣進行重估

  我個人覺得,需要對人民幣進行重估,雙順差的出現有很大的比例是境外資金對人民幣升值的期待,而當這種期待得不到預期的緩解前,資金肯定還會進入。即使我們控制了房地產,也難以控制資金通過別的渠道進入。

  話題策劃主持 凌建平 MSN主持 祝裕

  專家觀點

  國際收支順差不會引發中國貨幣重估

  謝國忠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我判斷中國內地目前的順差占GDP的3%到4%,而非7%。中國內地的國際收支順差情況介于中國臺灣和泰國之間。因為勞動力過剩仍使工資增長保持低水平,許多行業的生產能力過剩,以及政府沒有解決使家庭預防儲蓄高居不下的問題,有理由相信中國內地正在經歷低通貨膨脹。

  因為低通脹,來自國際收支順差的現金流主要流入房地產。中國政府一直在加緊控制地產行業,主要通過增加投機成本和減少銀行向該行業的貸款。不過,只要仍有順差帶來的現金流,泡沫很可能再次膨脹。

  經歷過大規模國際收支順差的東亞經濟體都遭受到令人痛苦的后遺癥。泰國經濟則在1997年崩潰。中國香港、韓國和日本等其他東亞經濟體嘗試用多種方法來應對,但無一奏效。從貨幣升值到反投機措施,都遭致嚴重的后遺癥。

  導致中國臺灣和韓國盈余激增的是使日元相對它們的貨幣增值的《廣場協議》。順差使這兩個地方的地產和

股票市場產生大量泡沫。為對付順差,中國臺灣把貨幣升值三分之一,韓國把貨幣升值四分之一,都產生了通脹壓力。

  腹地效應使中國內地沒有很快升值貨幣。它正在嘗試采用反投機措施,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以多種方式嘗試過反投機。新加坡損失小些,但這很可能是因為其公屋的分享率高,而不是其1995年采取的反投機措施。

  與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中國內地正在嘗試對付國際收支順差,在地產市場變得過熱后來進行一些打壓。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防止即將到來的硬著陸,以及盡管經濟不平衡加劇但仍保持增長。中國內地可能會和其東亞伙伴們一樣遭遇痛苦的后遺癥。

  不過,我相信中國內地并非一定會遭受可怕的后遺癥。它可以實行結構性改革以提升由于地產衰退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消費需求。

  第一,中國內地可以在不改變名義匯率的情況下提高實際匯率。取消出口產品的優惠稅率,提高最低工資,而提高環境標準能把中國內地的實際匯率提升約15%。在我看來,這將使

資本市場停止向中國內地輸入投機資金。

  第二,中國內地可以增加社會問題上的財政開支,提高工資,通過財政債券加快農村補貼。中國內地的家庭消費大約占GDP的40%,但這些措施能把它提高到50%。在我看來,消費需求加速將足夠緩沖地產衰退帶來的消極影響。

  第三,中國內地可以把國有資產分配給人民。

  最后,中國內地的財政系統是政府所有的,且偏向支持固定投資,但這一點正在逐漸改變。當它真正偏向于市場時,貸款將在投資和消費之間被分配得更加均勻。

  鄭潔節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