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為何陷入泥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6日 10:2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Sebastian Mallaby 數年前,全球化的反對者們曾涌上街頭,擾亂世界多邊組織的會議。如今,更為嚴峻的事情正在來臨。反對者們是銷聲匿跡了,但國際機構也一片混亂了。反全球化與全球化雙雙沉默。
這要始于貿易談判的失敗。在2001年的恐怖襲擊之后,全世界一致認識到富裕國家需要向貧窮的出口國開放市場。可事到如今,多哈回合貿易談判似乎已名存實亡。本月取得突破的最后期限眼看就要錯過,歐盟拒絕大幅削減農業關稅,布什政府也發出了放棄解決貿易專制問題的信號,將其轉交給了預算部門。 再看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姆·亞當斯(Tim Adams),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對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提出了批評,斷言IMF指責中國為首當其沖的貨幣操縱國,是要以此來證明它自己的存在。這等于是在說,IMF該關門了,因為它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讓中國按照它的要求來改變貨幣政策。同時,亞洲國家也在通過建立自己的外匯儲備孤立IMF,致使IMF的最后擔保服務成為多余。阿根廷和巴西早已還清了IMF的貸款,失去了支付大筆利息的這批客戶,IMF陷入了預算危機。 還有世界銀行,它正在行長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的帶領下,苦苦地尋找出路。并不是沃爾福威茨的想法不對,他對腐敗問題的關注是合情合理的。不過他新官上任以來,主要的政策言論都沒有征求過手下專業人士的意見,他還疏遠了董事會中代表世界銀行主要的國內股東的成員。結果,提供捐助的政府便不太愿意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開展援助活動。他們更愿意建立平行結構的機制,重新創造機制是很昂貴的。 IMF、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遇到的麻煩是自相矛盾的。并不是全球化的根本動力在減弱,而是沒有人愿意將政治資本投資于全球性的機構。貿易在擴展,雙邊貿易協議如雨后春筍般萌生,然而政府卻沒能在多邊的多哈談判中達成降低關稅的共識。同樣地,援助也在擴展,但更多的新注入資金是通過未經協調的雙邊渠道流入的,而不是通過世界銀行。國際金融流動仍在大幅度地繼續,但各國卻不再對維持IMF對抗風險的保險人這一歷史地位感興趣。 因此,貿易自由化陷入了泥潭,援助沒能像它應該做到的那樣連貫,下一場金融火災將由身負重傷的消防員來處理。不過,對多邊機構漠不關心所付出的最大成本是軍事和政治上的。伊朗在忙于核試驗,蘇丹在應付種族沖突。聯合國在面臨種種危機之時也是無能為力。其成員國對共同合作、在貿易上互相讓步這類事情也不再興致勃勃。 同樣的倦怠也感染了其他政治多邊化的陣地。北約在蘇丹達爾富爾的問題上,也不比聯合國更有威力。歐盟尚未從選舉人對憲法的否決中恢復過來;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跨國商業并購正面臨著國家主義反對者的阻撓。同時,由于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崛起,八國集團的年度峰會已失去了它的正統地位。而重新規劃這一聚會的提議還遠沒有找到頭緒。 15年前,冷戰的結束給人們帶來了獲得國際機構新凝聚力的希望。但是今天的大國卻似乎并不熱衷于創造一個富有活力的多邊體系。歐洲被經濟萎靡和建設自身聯盟的挑戰攪得心煩意亂。日本尚未將經濟實力轉變為政治或軍事的力量。印度有著成為民主大國的巨大潛力,可它只是剛剛意識到這一點。 美國看似是這多邊體系的唯一衛士了,可是布什政府為了“有效領導”這個團隊,已經疏遠了太多的選手。其粗制濫造的對外政策只是對他國的漫無目標做出理解性的回應。可悲的“單邊主義”,已經破壞了雖然微乎其微,但仍然有可能存在的邁向多邊道路的可行性機會。 (本文由LATWP授權刊發,作者系華盛頓郵報社論版職員,本報見習編輯左薇薇翻譯,本報保留中文版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