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如何實現增長模式的轉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6日 10:19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沈明高

  在全球商品市場上,中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的需求推動著鐵礦石、氧化鋁、銅和石油價格的高速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最大經濟體之一,和其經濟份額相比,在國際資源消費中所占份額之高異乎尋常。處在高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或許需要消費更多資源。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資源并沒有被高效利用。例如,自中國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基于購買力平價的GDP每單位產出消耗的能源量,至少是美國的三倍,日本的九倍,雖然中國能源強度已經下降了2/3。

  如果中國按照這種增長模式發展下去,不僅會對中國本身,也會對世界其他經濟體產生嚴重的增長制約。在過去一年,中國

鐵礦石和石油的漲價狂潮就對這種風險及時提醒。中國也在為其經濟的強勁增長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近期在中國北方地區出現的較為嚴重的沙塵暴。

  基于對目前增長模式帶來的嚴重問題的重新審視,中國政府正大力倡導“科學發展觀”。包括過分強調GDP增長、存在問題的工程建設、錯誤數據的產生以及對貧困地區人們社會福利的忽視。新觀念的精髓包括按以人為本的模式以達到協調持續的發展。畢竟,只有改善人民福利,經濟發展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迄今為止,從過去一兩年的情況來看,因為缺乏有實際執行力的政策,新觀念的影響還極為有限。從根本而言,要想有效地貫徹“科學發展觀”,中國必須在三個領域發生重大變化——政府行為、資源分配機制和經濟政策。

  首先,政府應當從直接推動經濟發展的領域退出。許多地方政府官員每天的工作就是促進GDP增長。自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來,經濟發展已經成為衡量地方政府官員能力和業績的終極指標。因此,地方官員們經常對引進外資和上馬地方投資工程樂此不疲。為了做到這些,地方政府常常以折扣價提供土地和免稅期優惠,而對于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卻漠不關心。與此同時,政府也在通過其關于哪些工程可以上馬的選擇性決策,起著市場中重要判決者的作用。

  有趣的是,過去一些中央政府官員和許多評論家都指責地方政府官員沒有遵守中央政府政策指導。我們認為,這樣的指責不太公平,因為地方政府官員的行為只是他們對中央政府引入的評價系統的正常反應;中央政府是在依靠地方政府官員的道德而非一般的宏觀經濟政策手段來調節經濟。

  因此,理想的政府改革應當摒棄政府所有的直接促進經濟發展的角色。政府應當致力于通過法律法規的實施,為市場中的參與者創造一個公平的有競爭性的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公平競爭。這種轉變不可避免地要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政府改革。

  其次,中國需要更加有效的資源分配機制。首先是需要高效且謹慎的銀行系統,否則投資的有效性將有名無實。近兩三年來,中國政府加速了銀行改革的步伐,措施包括核銷呆壞賬、建立股權結構、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和上市。事實上,中國最大的銀行之一的建設銀行,已經于2005年末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而且,中國也在致力于在2006年底之前,將國內金融市場向外資銀行開放,并使呆壞賬比例在過去數年內迅速下降。

  自2005年起,中國證監會決定出售非流通股,以克服這一建立有效

股票市場的主要障礙。最近,中國有關部門也為境外投資人作為戰略投資者買進上市公司股票敞開了大門。這些舉動有助于為國內股票市場營造積極的氛圍。從長遠看,一個健康的股票市場必須依賴于更好發展的市場基礎,比如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信息披露渠道。

  最后,中國也需要調整經濟政策以解決結構性問題,達到更具可持續性的增長。中國需要平衡投資與消費、內需與外需,同樣也需要降低收入不平等,并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此外:中國至少需要在正規部門提高資本成本,降低國家干預以促進投資決策質量的提高;同樣,也需要摒除不必要的出口鼓勵措施,包括

出口退稅和幣值低估;促進消費將成為解決過度投資和嚴重依賴外需問題的關鍵;有必要確立一些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準則,比如合理的資源定價,以及執行更為嚴格的技術和環境標準。

  此外,一些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提出了促進增長模式轉變的一攬子理想政策,其核心包括更高的利率,更硬的通貨,增加財政支出和更為嚴格的技術標準。這些政策,與我們上面描述的需要的變革恰當地聯系在一起。更高的利率,尤其是更高的正規市場利率,以及更硬的通貨,將導致更高的資本成本,并將有助于抑制投資的步伐。目前,我們認為,至少在正規部門,資本成本與潛在收益相比是太低了。更硬的通貨將促使生產者關注國內需求,而非僅僅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擴大的財政支出必將對不發達地區和低收入家庭有所助益。最后,更嚴格的技術標準將有助于摒除那些效率低下的廠商,并確保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

  (作者系花旗集團亞太經濟與市場分析部副總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