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一季度宏觀全線飄紅 要保內需還是保出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6日 10:1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梁 紅 中國剛剛發布的一季度宏觀數字可以說是全線飄紅。對于那些曾擔心中國經濟今年通縮、下滑的人士,這些數字應當令他們感到些許安慰,而對于另外那些曾預警中國經濟正在滑向“過熱”邊緣的觀察家,包括筆者本人,這些宏觀數字一方面支持了自己前期的判斷,但另一方面,卻也驚異中國經濟反轉速度之快。
不論去年以來說冷或說熱的經濟學家,現在的當務之急恐怕是討論下一步的宏觀調控應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的時候了。 但在“下藥”之前,對經濟趨熱的根源的正確判斷應當是第一位的。否則不但可能治標不治本,更糟糕的是會加大“下錯藥”的危險。 要對癥,先要搞清楚經濟基本面上是哪駕需求的馬車在加速。從一季度的數字看,應當說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都表現強勁。在邊際上,投資的增長勢頭更令人矚目,尤其是與去年同期相比。 第二,是什么原因使得需求全面加速,尤其是投資需求呢?全球經濟的強勁、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應當是出口表現不俗的原因。而貸款一季度的超常發放應當無異議地是投資加速的原動力。一季度人民幣新增貸款達到1.26萬億,創歷史新高,達到央行年初預期今年信貸發放的一半以上。 為什么中國的銀行從去年的“惜貸”一下轉向今年年初的積極放貸? 對于2003年銀行的大量放貸,當時流行的說法是因為銀行為降低壞賬比率而做大分母的沖動。筆者認為這種解釋當年就過于表象,而現在就更失去了說服力,因為在國家注資之后幾大國家銀行應當不再有此類沖動。 筆者認為,今年年初與2003年銀行的大量放款根源來自同一個:過低的人民幣價格。對內這種低價表現為過低的無風險資產的價格(包括存款利率,以及國債和央票的收益率),對外則是人民幣匯率的低估。而且對外幣值的低估直接導致了人民幣國內利率的過低。 一幣一值。當人民幣對外的價值由匯率政策來鎖定后,以今天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人民幣對內的價值也被鎖定在一個錯位上。 所以,銀行的“過量”放貸,不是因為銀行或者其借貸者對利率不敏感。恰恰相反,他們對貨幣的價格非常敏感。因此,這種過量放貸本質上是央行因為匯率改革不到位而將低利率政策傳導至微觀經濟的宏觀風險。 對癥之后引出的政策結論很明顯,要治本,即持久有效地減低宏觀經濟趨勢的態勢,必須要提高人民幣的價值,包括對內的利率和對外的匯率。而對調匯率還是調利率的選擇,即是對要保內需還是保出口的選擇。 所謂經濟過熱或走向過熱,是指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在內的總需求的增長超過或正在超過現有資源和供給能力的增長。因此宏觀調控的目的即是為總需求的減速。進一步講,如果不為出口減速,又要避免通貨膨脹,就意味著要使內需減速,也就是說,保出口就是壓內需。 2004年初宏調的有保有壓,選擇了抑制投資,即內需,但保護了出口的利益。結果是壓住了通脹(甚至2005年有了通縮的壓力),但是貿易順差翻了三倍,外匯儲備變成了世界第一,全球對華的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 所幸的是匯率改革2005年7月21日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支持內需也成了“十一五”計劃重中之重的戰略目標。伴隨著匯率改革,內需在低利率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下,以旺盛強勁的勢頭成長起來,如果沒有出口的“讓路”,將很快帶來總需求的全面過熱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2004年春天中國宏觀政策所面臨的挑戰再次來臨。 匯率升值仍然是出口“讓路”內需,降低國內通貨膨脹的“一石二鳥”的最佳政策選擇。 而令人拭目以待的是,2006年的春天,中國的宏觀政策調整能否在保內需壓外需方面交出一份比兩年前更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呢? [作者系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執行董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