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困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6日 10:0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陳 中 海南博鰲報道 高油價是否仍然持續?
2004年至今,世界對能源的需求從1.8億桶增加到了2.5億桶,漲幅不到50%,但價格卻由每桶30美元左右漲到了現在的70多美元,漲幅高達130%。 對此,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能源價格上漲,不僅是經濟因素在起作用,政治、外交的因素也很重要。比如,最近的伊朗核問題便是導致油價突破70美元的主要原因。據張的判斷,明年的原油價格應該能反映出市場的供需。 廣東省副省長鐘陽勝也認為,目前的高油價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他說,近期油價大幅攀升,主要因為美國9·11事件,以及之后的伊拉克戰爭,還有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炒作等政治和經濟因素相加而導致的后果,并非能源短缺的堅實信號。雖然現在新興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隨著科技進步,能源的單元消耗量卻在降低,石油消費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經從1970年代的7%下降到了現在的1.5%。 中、日、韓和印度等亞洲經濟較活躍國家,同時也是能源對外依賴性比較強的國家。近年來能源價格的上漲,無疑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韓國貿易協會會長李熙范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三年時間,石油價格增長了近兩倍,在經濟學上是不能理解的,因為全球的整個能源市場一直供大于求。”李熙范的談話中還講到,印度的一位官員曾提過中、日、韓和印度的能源進口價格比其他國家還要貴一些,因此曾建議四國協商探討,看是否能統一采購,從而加大議價能力,以降低石油進口價格。 而能源的供給方對能源價格走勢的預估顯得諱莫如深。2005年,雪佛龍公司成功收購尤尼科石油公司后,躋身亞太地區主要能源供應商行列,而其南亞公司首席執行官斯蒂芬·格林在此次博鰲論壇上,卻緘口不談價格問題,只是敦促亞洲國家要開放能源市場。 廣東LNG(液化天然氣)項目的主要供應商澳大利亞的澳德賽能源董事長唐·沃特雖然認為原油每桶40美元的價格比較合理,但也并沒有就價格走勢做出預估。他同時表示,雖然現在的能源價格極不穩定,但市場不應該被懷疑為價格波動和變化的罪魁禍首,反而市場可以通過價格的調整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這次與廣東的LNG項目的合作,對他來說,是個“不錯的交易”。此項合作的促成,也得益于油價的高企。 新能源的機會 幾年前石油價格仍在低位時,遠離煤炭產地的東南沿海地區很多電站通過熱效率較高的燃油火力發電。深圳的電力供應曾有約三分之一來自于燃油電廠。但隨著油價飆升,燃油發電顯然已喪失市場價值,LNG作為替代燃料正在沿海地區成為趨勢。“作為石油的可替代能源的LNG的價格不會有較大波動。”波頓咨詢公司顧問戴瑞·霍頓非常有把握地判斷。鐘陽勝也認為,LNG價格與原油并無必然的正相關關系。 目前,廣東、浙江都有燃油電廠已經或正在改裝LNG發電機組。廣東和澳大利亞在LNG上的合作就是其中一個較大的電力項目。 煤電目前仍是中國電力來源的主要方式,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三。2003年以來,煤炭價格翻了一番。而中國的單位發電標準煤耗為374克,高于國際的標準煤耗320克,效率偏低。同時,燃煤發電還對環境產生巨大壓力。近年來城市的濃霧天氣越來越多,空氣能見度和質量降低,與燃煤發電產生大量煤煙不無關系。適當地提高燃煤熱效率,以及降低煤電在電力生產中的比例,是當前中國應該重視的問題。 LNG作為清潔的一次能源,對遠離煤炭產地的地區來說,其性價比在某種程度上要高于煤炭。但問題是,LNG的對外依賴度較高,能否保證供應的穩定和安全仍是變數。而且,現在世界市場對LNG的需求正逐步增加,其在價格方面的優勢也有降低的趨勢。 因此,大力發展核能,以及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就成為當務之急。目前核電在中國的裝機容量中所占比重不到2%,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而核電發達的法國,其比例更高達80%多。隨著核電技術的進步,其安全性已有很大提高,長遠來說不失為一個應大力發展的清潔替代能源。 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水電為“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的項目。雖然水電具有能耗成本低,不產生污染等優點,但造成的生態和環境成本受人關注。 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雖對環境幾乎無任何危害,但囿于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其規模發展尚需一個較長的過程。但鐘陽勝表示,中國正在制定相關政策,包括風電優先上網,風電價格可以略高,以及給予一定補貼等,鼓勵對風電的生產和利用。 能源合作之惑 不愿談油價的斯蒂芬·格林在會議上卻多次強調,各國政府應當消除能源市場的壁壘,使國際公司能夠自由地進入市場,這樣才能保證實現能源供應和需求的安全。但伊拉克市場被美國強行進入之后,我們并未看到預期的能源價格的更加穩定,世界的能源安全反而更加沒有保障。 那么,各國、各界高聲呼吁的能源合作,又有多大的現實可操作性? 簡單來講,供應方的合作很有可能導致能源價格壟斷。這也是為什么大的能源跨國公司積極實施并購的原因。而市場的開放,則為并購提供了便利。能源“大鱷”敦促開放市場的動機不言而喻。 供應方和消費方嚴格意義上并不存在合作,只存在購銷關系。而消費方之間,則可以像供應方一樣形成合作聯盟。中國與俄國的能源情結,很難說成是合作的關系。因為兩者在產業鏈中處在不同的位置,一個是買家,一個是賣家,兩者的根本利益完全不同。反觀中、日、韓同是消費國,合作的可能性則會大些。如此看來,在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之爭中,中、日、韓的合縱可能要比分別與俄連橫對三國更加有利。 韓國貿易協會會長李熙范還提出:“中、日、韓和印度等亞洲能源需求大國除了可形成價格聯盟外,還應在節能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上進行合作研究開發。” 中國要加快在素有“海上中東”之稱的南海的石油開發,不可避免地要與鄰國進行合作。而如何拋開疆界之爭,對合作的成功與否則非常關鍵。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