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是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7日 17:15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 |||||||||
◎ 張曙光 2005年的中國經濟在高增長、低通脹中平穩地走過。經濟增長率達到9.9%,消費物價上漲1.8%,就業狀況也有所改善;國際收支保持了較大的順差,整個經濟運行比年初人們普遍預期的要好。
2006年的中國經濟會怎樣發展?普遍認為,仍會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但分歧也很明顯,主要是會不會出現通貨緊縮?增長動力靠什么,是穩投資、緊投資還是松投資? 要對今年的經濟走向做出判斷,需要對去年的經濟運行做些進一步的分析。由于按支出法進行國民經濟核算,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要經過一系列調整才能最后確定,目前還得不到這方面的數據,我們只能根據貿易資料進行推算。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經濟普查后調整的GDP數據,2004年中國的經濟總規模達到159878億元;最近又發布了2005年統計公報,2005年的GDP達到182321億元。在新增加的22443億元中,貨物凈出口(1018.8億美元)比上年(319.8億美元)增加69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69億元,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了25%,成為拉動2005年經濟增長的一大力量。剩下不到75%的份額是投資和消費增長做出的貢獻。 國際貨幣基金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4.3%,保持了2005年的增長態勢,世界銀行的預測(2.9%)稍低一些。這就是說,2006年的外部需求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由于人民幣緩慢升值和貿易磨擦加劇,中國的出口增長會回落,進口增長會加快;有人估計前者會回落到15%,后者會加快到40%,這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是一個負值。這種情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為從歷史經驗看,貿易的波動是很大的,就是2005年,進口增幅同比減少一半多,從36%下降到17.6%。但從國際國內的實際情況看,如果沒有重大事件發生,2006年的進口不會大起,出口也不會大落,保持20%-25%的增長率是完全可能的,今年1月份的情況也預示了這一點。按此計算,凈出口在892.5億-1603.6億美元。如果取中間值,則是1248億美元,比上年凈增299億美元。如果今年的GDP增長9-9.5%,貿易的貢獻度將為13.8%-14.5%。也就是說,2006年經濟增長的85%以上要依靠投資和消費來拉動。由此可見,要保持今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消費的增長要有所提升,投資的增長也不能放慢;但經濟結構需要調整和優化,增長質量需要改善和提升,這是形勢使然。 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是否恰當就是一個重要問題。政府明確提出要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問題的關鍵在于具體操作。 從貨幣政策看,2005年M2增長17.57%,比年初計劃調控目標高2.57個百分點;M1增長11.78%,比上年末低1.8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增加2.35萬億元,同比多增871億元,呈現出一種“寬貨幣”的態勢。央行對今年貨幣政策調控的預期目標是,M2和M1分別增長16%和14%,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基本保持了2005年的態勢。不過,這并非央行的主動選擇,F在的問題在于,一是由于匯率浮動幅度過小,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不僅貨幣投放是被動的,央行實際上決定和控制不了M1和M2;而且對沖操作也是被動的,現在更是到了央票的集中兌付期;與此密切相關,二是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大,貨幣市場利率偏低,加劇了銀行惜貸、慎貸;再加上股市低迷和震蕩,資金流到貨幣市場,而未進入實體經濟,存貸差不斷擴大,已經超過了9萬億元,M2和M1增速差距也明顯擴大,這一切均說明了這一點?梢姡泿耪呲吘o是不大可能的,不使其過分擴張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匯率,如果能夠擴大匯率浮動的區間,或者今年使匯率升值3-5%,壓力也許會小一些。 我們反復說過,政策是重要的,但作用是有限的,對政府干預的有效性也是可質疑的,切不可估計過高。決策部門要盡快確立相信市場作用勝于相信政府權力的信念。就以貨幣政策而論,通貨膨脹集中表現為商品價格上漲,經濟過熱有可能表現為資產價格泡沫,貨幣政策操作要關注資產價格;但緊縮貨幣能否抑制經濟過熱,現在還缺乏理論支持和經驗依據。日本的教訓是,緊縮貨幣刺破了資產泡沫,造成了長期和巨大的經濟衰退。對于CPI,特別是核心CPI,運用貨幣政策調節是有效的,而對于產能過剩,能否用貨幣政策解決,也需要觀察和研究。對于市場的波動要有正確的認識,市場的調整是正常的,給市場調整以時間和空間是必要的。不相信市場,迷信政府干預,特別是一些救火式的粗暴干預,不僅成本極高,而且負作用太大。這方面的教訓太多了,值得決策者認真思考,并在決策實踐中真正轉變。 從財政政策看,近幾年財政收入增長很快,2005年的稅收收入已達30866億元(不包括農業稅和關稅),這就為財政政策的調整奠定了基礎。財政政策有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收入政策調整的問題比較清楚,主要方向不是保證國家稅收的穩定較快增長,而是減稅。減稅的辯證法無數次證明,降低稅率,擴大稅基,結果是增加稅收。減免農業稅和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符合這個方向,但數量和作用有限,且可改進之處還很多,關鍵還是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改革。內外經濟失衡加劇和外匯儲備猛增的事實再次證明,應該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但由于種種原因,現在看來,今年修改稅法已無多大希望,我們還得繼續通過財政手段,用內資企業的一部分市場和利潤去補貼外商。不知道這種荒唐的事情還要繼續到什么時候?在所得稅統一無望的情況下,增值稅轉型可否選擇適當時機在全國推行。這也是對政府治理的一個考驗。 與收入政策相比,支出政策的調整可能更加重要。應當明確,提升消費并不是只有增加收入,穩定投資也并不是只能增加政府投資。如果增加政府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廉租屋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就可能穩定和提升居民預期,使消費進一步活躍。目前,政府在這方面開始做了一些安排,如“十一五”時期計劃五年新增農村教育經費2180億元,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但這還不夠,從國家財力來看,步子還可以更大一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打破壟斷,活躍民間投資,允許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原來的壟斷行業和基礎設施部門。這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其實,就教育而論,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即一方面政府承擔起全部義務教育,另一方面放開對高等教育的管制和壟斷,中國的教育就會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要知道,壟斷既是造成某些部門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的重要原因,也是抑制民間投資的重要障礙。打破壟斷,讓市場發揮調節作用,既能抑制壟斷部門的過度投資,又能促進結構調整。如果不打破國有部門對重要服務業和一些領域的壟斷,不是千軍萬馬擠進制造業,就是大家都炒房地產,經濟運行的過大波動就無法避免。不僅如此,解決好以上轉移支付問題,不僅為減免農業稅政策的真正落實奠定了基礎,也為在省以下各級推行分稅制改革創造了條件;同時,還為建立公共財政找到了可行的道路。 只要這樣做了,消費會逐漸提升,投資也會趨于穩定,不僅今年的增長目標會實現,消費物價進一步下跌的可能性會排除,也會為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創造良好的條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