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慈善不該有額外代價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7日 10:13 半島都市報

  在胡潤“2006中國慈善家排行榜”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以2.33億元位列第五,成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然而,這位慈善家最近卻碰到了麻煩:吉利決定資助1000名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完成大學學業。掏錢不難,難的是還得花更高成本找到1000位名實相符的受助人。因為他們上過當:“窮孩子”搖身一變,原來是當地領導之子。為了尋找到1000名真正的貧困生,吉利集團竟然要花費200萬元以上的“尋找”資金。(4月16日《人民日報》)

  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大概的內容是講“中國企業家不慈善”。依據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統計顯示,目前在我國工商行政部門注冊的1000萬家企業中,僅有10萬家曾經為慈善事業捐過款物,另外99%的企業則從未有過慈善捐助記錄。于是,有輿論指出,“中國企業家不懂散財之道”、“富不外露”甚至“為富不仁”,板子果真全能打在企業家身上嗎?

  一個老百姓,特別是在政府機關工作的

公務員,應該時常會碰上援助災區、扶危救困等各種各樣的捐資活動。然而,與老百姓的捐助熱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教育捐款、扶貧資金、救災捐款被挪用的現實。我們的捐款到哪里去了?這常常是每個捐款人想知道,一般情況下卻無從得知的事情。

  慈善的“額外代價”是社會風尚的一面境子,從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看到誠信資源是何等的稀缺。而這種誠信的淪喪,恰恰是政府對慈善大包大攬的結果,F實中,哪里有了自然災害,往往是單位一封倡議書,領導捐多少,副領導捐多少,接下來職工又該捐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本賬,不僅沒有絲毫愉悅,甚至還頗有怨言。到最后,電視臺拍一下,報紙報一下,就算完事。對于捐款捐物的分配情況,缺乏透明的監管機制。

  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乞丐,其實對于乞丐,并不是人們不想掏腰包給他們一兩塊錢,而是,這些是不是真正的乞丐,首先就令人懷疑。正是這種辨別的成本,使許多人變得很不“慈善”。同樣的道理,捐款這筆糊涂賬一天不算清,中國就永遠不會有發達的慈善事業。

  彭興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