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業患上認證虛熱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3日 18:34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戚海軍 來源:中國經營報 表面上看,“認證市場”也有攪不清的“渾水”,但凡涉足其間的人恐怕都知道,“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游戲模式已成為不少行業組織機構與企業間的潛規則。這里,筆者且不論誰是誰非,僅僅針對糖酒食品行業的認證情況談一點拙見。
食品行業認證近十種 目前,在食品工業領域,包括酒類、飲料等凡入口的各種副食及調味品基本上都有很多認證要求,大的方面除了“保健食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食品QS安全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C標志認證”外,不同的行業還有一些針對性的認證指標,如白酒產品實施的“純糧白酒”標志認證,食醋要求必須標注“釀造”或“配制”字樣。 從一定程度上講,除了國家強制性認證外,對一些行業性認證,多數企業還是愿意主動參與,因為好的認證不僅能規范企業生產,還能區別優劣,有利于打擊假冒、扶持名優產品的市場發展。自白酒業開始推廣“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志后,先后有劍南春、茅臺等名優企業獲得了認證,因為“純糧”新標簽的嚴謹性使其在白酒市場的信譽度大增,像山東的一些白酒企業不僅積極響應、踴躍參加“純糧”認證,還想借助“純糧白酒”這塊金字招牌同其他名酒品牌爭奪市場高低。 有需求就有市場。近年來,市場涌現而出的“認證虛熱”現象,其實是我國市場發展初級階段企業不成熟的表現。之所以稱其為“虛熱”,是因為認證市場有待規范管理,可以說一些企業對各類認證也并不是真正的由衷希望,而多數時候是應付檢查或以此作為炫耀吹捧的資本。 從一些帶有“貓膩”的認證方式來看,一些行業組織打著“認證”的幌子變相收錢,一些企業盲目迷信各類“行業證書”或“洋證書”,兩者都沒有考慮消費者的利益。當然從這一現象也反映出國內不少企業的一大通病,那就是想靠一些虛名來贏得消費者的心,他們不是一門心思地鉆研市場,而是想如何利用更多的名頭來裝飾虛偽的表面,這一點不僅深刻反映出我們的企業主營銷手段缺乏,更體現了一些行業組織機構對社會、企業與消費者的極不負責。 動機不純助長“認證風” 認證是把“雙刃劍”,用好了能利于企業的發展,用不好則大損企業的形象。現在國內不少白酒品牌打著“XX最具影響力品牌”、“XX政府指定專用酒”等等諸如此類的旗號,筆者真不知道這些所謂的“最具影響力”和“指定專用”是如何公開、公平、公正地評選出來的?是何者又賦予了這些評選機構的權力?或許在短暫的一定時期內,這些企業可以打著這些幌子來蒙蔽消費者,但真正的好品牌是市場檢驗出來的,而不是誰評選出來的! 其實,我們國家的一些強制性認證是非常嚴格的,如在有機食品的認證規定中,就要求企業在原料生產和產品加工過程中不得使用農藥、化肥、生長激素、化學添加劑、化學色素和防腐劑等化學物質,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而對從事有機食品認證工作的單位,要求必須按《有機食品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向國家環境保護局設立的有機食品認可委員會申請,取得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資格證書。但從目前市場來看,一些行業性組織機構的認證和國際性的一些“洋證書”就相對“水分”太重,企業通常只要給錢就能拿到,使一些認證機構變市場裁判員身份為金錢運動員,可以說,認證企業動機不純從根本上助長了這股“歪認證”風潮的蔓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