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是實現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基礎力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1日 02:15 中華工商時報 | |||||||||
□程路 “十一五”規劃付諸實施以后,民營經濟在其中處于怎樣的地位,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自從中共十六大確定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之后,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自身素質和政策制度等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根本的變化。特別是經過“十五”期間的空前發展,民營經濟已經
這樣說的依據在哪里呢?我們來看看“十五”期間民營經濟的幾個現實表現。 表現1:民營經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十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計劃目標是7%,實際達到了9.5%,其中民營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進行推算,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年共增長246%,年均增長28%;特別是私營工業增長更為迅猛。私營工業增加值5年增長7倍多,年均增長約50%;私營工業利潤5年增長7.2倍,年均增長超過50%;遠高于同期全國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21%和工業利潤平均增長25%的水平。 從總量上看,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約為49.7%,外商和港澳臺經濟的比重約為15%-16%,兩者相加約占到65%左右。 表現2:民營經濟是吸納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 在過去的5年,城鎮新增就業計劃 目標是累計4000萬人,實際達到4200萬人;5年轉移農業勞動力計劃目標是4000萬人,實際達到4000萬人。這兩個4000萬是怎么完成的?我們看“十五”期間,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凈增7000萬人,其中城鎮民營企業就業人數,凈增5700萬人。這樣,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就業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77.5%,增加到2005年的84.1%;民營經濟占城鎮就業的比例從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 “十五”期間,一方面,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轉移勞動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就業問題對社會穩定構成了巨大挑戰。由于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勞動力需求,吸納了勞動力增量和存量轉移的絕大部分,明顯改善了就業結構、緩解了就業壓力。民營經濟創造的就業崗位,不僅分擔了國企減員增效的后顧之憂(“十五”期間國有單位就業減少了約1500萬人),而且吸納了更多的新增勞動力。可以說,沒有民營經濟,就沒有就業問題的基本解決,也就沒有社會的基本穩定。 表現3:民營經濟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 一方面,民營經濟為國家稅收的持續增長做出了貢獻。2000年以來,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稅收明顯快于全國稅收增長速度。私營企業稅收增長率5年來一直保持在40%以上,占全國稅收的比重從2000年的3.3%提高到2005年的8.7%。在不少地方,民營經濟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了60%,成為地方的財源主體。 另一方面,民營經濟還是中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近2500萬家個體工商戶,戶均注冊資金近2.5萬元,涉及家庭人口達7500多萬人,多數人基本上過上了小康生活;430萬多家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近150萬元,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涉及投資者超過1000萬人,家庭人口超過3000萬人,這些家庭多數是富裕家庭;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數量高于投資者人數,涉及的家庭人口更多,他們基本上屬于中等收入者,部分人屬富裕階層。另外,在個體私營企業的就業人數達到了1億多人。他們因為有了工作獲得生活保障,其中多數人過上了溫飽和小康生活。 還有,統計資料表明,民營企業戶數在第一產業中所占比重最高,達到92%。在農業領域,除了農資農藥、防疫、種子、農業機械、農業科技、農田水利等領域還有一些國有企業的影子外,基本上都是民營經濟的天下?梢哉f鄉鎮民營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直接關系著幾億農民的生計。 表現4:民營經濟是對外貿易的新興主力 貨物進出口總額方面,“十五”計劃目標是6800億美元,實際在2005年實現了14221億美元,年均增長24.6%。而民營經濟對外貿易的情況是,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1328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億美元,增長了3.6倍,年均增速35%;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從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間提高了24.1個百分點;其中私營企業在外貿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從上述4個方面的情況,我們對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有了一個清楚的了解和把握。與此同時,我們看到近幾年經過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雖然國有企業的絕對數在減少,但從資產總量和質量上看,國有經濟得到了加強,對經濟社會的貢獻進一步加大。2005年和2002年相比,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減少了1.19萬戶,銷售收入增加3.8萬億元,年均增長21.6%;實現利潤增加3814億元,年均增長34.8%;上繳稅金增加2237億元,年均增長16%;資產總額增加2.99億元,年均增長10.1%。目前,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雖然只占全國工業企業的11%,但實現利潤和上繳稅金分別占到了全國工業企業的44.9%和56.7%。中央企業去年上繳的稅金占全國稅收近1/5。 所以,從“十五”期間的情況我們看的很清楚,如果說國有經濟依托其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成為了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話,那么相對而言,民營經濟通過其自發性、廣泛性和普惠性,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國民經濟的基礎。 可以預見,通過改革開放28年的積累,在未來5年,我國民營經濟無論是量的增長,還是質的提高,都將會有一個很大的飛躍,其基礎地位和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我們從“十一五”綱要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十一五”綱要一共列出4大類22項指標,除去全國總人口、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等少數指標外,其余的都與民營經濟有著直接的聯系。 第一類是經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計劃到2010年達到26.1萬億元,年均增長7.5%;人均達到1.9萬元,年均增長6.6%。 第二類是經濟結構指標。綱要提出服務業增加值將由2005年的40.3%,提高到43.3%;服務業就業比重由31.3%提高到35.3%,城鎮化率由43%提高到47%。 第三類人口資源環境指標要求把能源消耗、水的消耗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降下來,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上去。 在第四類關于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指標中,5年要新增就業人口4500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也是4500萬人,同時要控制城鎮登記失業率,提高城鎮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等。這些任務,對于我們來說是十分艱巨的。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參與,沒有民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將是不可想象的。毫無疑問,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民營企業重任在肩。 所以我認為,民營企業是我們實現“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基礎力量,必須重視和進一步發揮其基礎作用。 我們國家經過十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努力,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人民群眾生活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階段。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這既是一個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的重要機遇期,又是一個充滿各種困難和挑戰的高風險期。我們所面臨的突出任務,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變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這個進程中,如何強化民營經濟的基礎地位,發揮好民營經濟的基礎作用,將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這將是對我們智慧的考驗。 “十一五”計劃綱要再一次重申了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的論斷,強調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領域,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服務業中的比重,引導和規范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綱要還特別提出,要完善金融、稅收、信用擔保、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改善行政執法和司法環境,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由此可見,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將在“十一五”期間取得新的突破。 我相信,在未來5年,民營經濟將獲得更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將會更加提高,與國有經濟形成比翼齊飛、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格局。 。ㄗ髡邽槿珖ど搪摳敝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