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政府調控并非計劃經濟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6日 17:15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王東京

  實行市場取向改革,早已由中央定了大局,又是人心所向,本以為學界不會再有什么爭議。不想,最近卻有學者長篇大論,把發展中出現的某些問題,歸罪于市場化改革。作為學界中人不該袖手旁觀,也談一些想法,請讀者賜教。

  中國改走市場經濟的路,我的觀點,并非哪個政治家的個人主張,而是歷史發展之必然。10多年前,鄧小平講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其時計劃經濟已經明顯不濟。舊體制運行了幾十年,增速不低,但效益很差;而且,老百姓也沒有多少實惠。按理講,計劃經濟全國一盤棋,不應該有重復建設才是,可那時盲目上馬、重復建設導致了巨大的浪費。

  大凡過來人,對計劃經濟的弊端都會記憶猶新。按道理講,計劃經濟總強調統籌兼顧、綜合平衡,一切大小事務,都有周密的計劃安排,可為何一旦執行起來就亂了章法?多數的解釋,是政府計劃手段不夠先進(如沒有高智能電腦),信息反饋慢,計劃趕不上變化。這樣講不能說錯,但未免顯得過于膚淺。難道有先進電腦,計劃經濟就可起死回生?

  顯現絕對不是。擺明的事實,前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且也是最早擁有計算機的國家,當年在大學念書,我就學過他們的國民經濟計劃學,什么投入產出表,什么經濟運籌法,什么“影子價格”等等,高深莫測,神乎其神。其計劃方法,不謂不高明;計劃手段,也不謂不先進,可結果如何呢?經濟始終還是不爭氣,國家最后走向了解體。

  說到底,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計劃經濟所以失敗,原因還得從政府的“人”身上去找。傳統觀點認為,政府都是大義為公的。可經濟學家布坎南說,政府只是個抽象概念,最終要由人組成,因此,若要分析政府行為,必須從人性出發。他還說,政府里的人,其實與常人沒有分別,既不能超凡脫俗,也非無所不能。

  布坎南首開先河,把“經濟人”引入政治學研究。此一創舉,不僅打通了經濟學與政治學的通道,而且也拓寬了經濟學的視野,讓經濟學對研究政府問題有了用武之地。比如,運用經濟學的“最大化原理”推斷政府行為,我們就不難明白,計劃經濟為何會失敗?同時也能理解,中國為何要選擇市場經濟。

  1960年,布坎南出版了《公共財政》一書,他指出,政府官員的最大化利益與企業家不同。企業家追求的是利潤,而政府官員不是。由于政府提供的是公共品,不僅難以盈利,就是賺了錢,官員也不能據為己有。因此,官員不會去關心政府盈利,他們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威信與權力。正因如此,受其“威信與權力”的驅使,官員通常會挖空心思、不計代價地去擴張財政預算。

  若不帶偏見,應承認布坎南說的是對的。以往中國地方政府“跑部錢進”、各式各樣的形象工程,其實都是最好的例子。形象工程,說穿了是官員為升官創政績;而跑部錢進,則也是官員為了爭取更高的威信與權力。俗話說,財大氣粗。手里掌控的資金越多,權力也就越大。而麻煩在于,官員手里有了錢,就得找地方使,如此一來,盲目上馬自難避免,重復建設想卡也卡不住。

  要追問的是,下面官員往上跑,為何還真能如愿以償?科爾內說是由于“預算軟約束”。而我的看法,是因為上頭的官員也是“經濟人”。若上頭官員秉公辦事,也不至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反正錢是國家的,下面的人也是為地方,這樣錢給誰都一樣,是賺是賠,對審批者個人無關痛癢。要是有人得了好處,那更是肆無忌憚,明知不該給的錢,也可能大筆一揮,把損失推給國家去承擔。

  計劃經濟失敗,原因大抵如此。

  回頭再說市場化改革。中國為何要轉向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下,資源要由市場配置,而且投資者須自負盈虧。這樣,不僅能減低投資的盲目性,而且還可大大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這個結論,并非筆者信口雌黃,我們同樣也可由“最大化原理”推出。經濟學講最大化,是指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成本一定,收益越大越好;收益一定,成本越低越好。

  若從這個角度看,人們花錢辦事,一定有四種類型: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顯然,第一種類型是市場經濟;第四種類型,是典型的計劃經濟。

  是的,我們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就是要告別那種“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的計劃經濟。當然,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并不意味市場經濟就萬能。經濟學說,由于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以及存在外部效應,市場也會失靈,所以,政府對經濟實施調控總是必要的。但要明白的是,政府調控不是搞計劃經濟。西方國家的政府調控司空見慣,可我們不能說他們也搞計劃經濟吧?

  計劃經濟是一種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政府管理經濟主要靠行政手段,而且一桿子插到底,既管宏觀又管企業;市場經濟不同,政府調控是

宏觀調控,政府只調節市場,由市場引導企業。再有,我們摒棄計劃經濟,也不是反對企業有計劃。計劃經濟與計劃是兩碼事,切不可張冠李戴,更不能把“企業計劃”的重要性,當作否定市場取向改革的借口。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