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中國市場:勞力成本之外的優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6日 17:14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張 帆

  中國“民工荒”的問題,已經引起大洋彼岸美國主流經濟學家的關注。最近《商業周刊》對中國的“民工荒”問題刊載了長篇專題報導和評論。當然美國人首先關心的是中國工資的上漲對美國通貨膨脹和聯儲的利率政策的影響。一篇評論說,如果美國工人的工資增長了10%,聯儲肯定不會坐視不顧;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中國工資增長10%,聯儲是否仍無動
于衷?還好,答案似乎是現在還不會,暫且可以令美國人稍稍放心。

  我覺得,不斷見諸報端的“

民工荒”,使我們聽到了遲早會到來的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腳步聲,標志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接近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經濟
增長的過程,可能會經歷兩個階段:起飛階段,即出口拉動的低勞動力成本階段,和高空飛行階段,即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的規模效益增長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面臨一個轉變:從低勞動力成本型增長轉變到以巨大的國內市場為基礎的規模效益型增長。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的優勢不僅僅在于低勞動力成本,而且更在于中國市場的規模和競爭的程度。

  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廉,不同地區之間勞動力成本的差距很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空間仍然存在。然而,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的逐步縮小最終是不可避免的。工資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因為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初衷。一半國民利用壓低另一半人的工資而致富是不能長久的。

  工資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并不一定就是壞事。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增加了出口成本,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減少了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另一方面,它又增加了本國人民的收入,造就了一個不斷增大的國內市場。在短期,中國的比較優勢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長期,中國的比較優勢是超級規模的國內市場。

  現在的情況是,任何國家的企業要生存,就很有必要到中國設廠,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將來可能的情況是,任何國家的企業要生存,就必須進入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的規模效益。在這方面,21世紀中國市場在養活其他國家產業上的作用,可能類似20世紀美國市場的作用。從現在到這一轉變的完成,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角色是成本優勢與規模效益的某種程度的混合。國內不同地區之間在實現這一轉變上存在時間上的差異。在轉變過程中,同一時點沿海和內地可能處于不同的階段。因此,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將首先從沿海轉移到內地,沿海企業率先變成規模效益型。在轉變過程中,中國經濟可能出現規模效益型和低勞動成本型同時并存的二元結構。

  巨大的國內市場,有可能產生規模效益,提高中國企業的生產效率,反過來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克魯格曼等人的“本土市場效應”理論,就強調本土市場的規模效應會提高本國企業的效率,從而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可以捎帶出口相對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這些產品是從競爭激烈的國內的市場規模鍛煉出來的。一旦國內市場成熟,出口自然不在話下。

  規模效益來自競爭。超大規模市場的效益來自超大規模競爭。為什么中國中小學生的自然科學成績超過美國同齡學生2-3年,除了死記硬背的硬功夫外,激烈競爭的錘煉是一個原因。大規模市場是由大量企業和產品組成的。這些企業和產品進行著空前激烈的競爭。高水平的競爭將提供超規模的分工和專業化,極大地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

  超規模市場可能產生巨大的規模效益,同時也可能產生超規模的壟斷、巨大的周期波動和危機、收入分配的極端不平均。超規模市場就像一座原子反應堆。堆內的鏈式反應可能產生巨大的能量,但是如果沒有堅固的外殼,完善的調節手段,也可能造成超規模的災難。

  由于超規模國內市場存在的高風險,從現在開始,就應當著眼長期,對需要什么樣的政策來駕馭超規模市場進行充分的討論。

  我認為,政策應當建立在以下原則之上:把建立一個高度競爭的、有序的、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作為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政府不應當限制市場上企業的數量,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規模效益應當來自高水平的競爭。規模表現在市場上競爭企業和產品種類的數量,表現在分工的規模。應當堅決反對對市場的壟斷。市場的外部環境的高度穩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政府對企業經營活動本身不應干預。

  (作者系美國紐約市政府資深經濟學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