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本質就是非官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4日 13:17 中國青年報 | |||||||||
康勁 胡潤第三次發布了中國慈善榜,連日來圍繞著榜上的富豪名單及其背后的捐贈故事,可謂新聞不斷。其中有兩則這樣的信息值得人們注意。一是中國慈善榜顯示了一個特殊現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慈善家捐贈沒有通過慈善機構,而是捐向某些慈善項目或者是建立自己的基金;二是有部分慈善家也在香港從事慈善捐贈,如楊瀾、李金元,因為他們認為香港
由上述信息,使人突然“倒逼”出這樣兩種疑惑: 首先,從貧困程度來說,內地顯然比香港更需要慈善捐贈,內地的富豪為什么要熱衷于在香港捐贈。 其次,為什么有半數以上的慈善家要繞開慈善機構,難道他們更信任那些自己建立的基金和民間慈善項目?從中使人不難看出慈善事業所面臨的問題,與香港比,內地的慈善環境還不盡如人意,與那些正規的慈善機構比,民間的慈善活動更為活躍。這其實揭示出一個本質性的問題:越想把慈善事業辦得“官模官樣”,就越發辦不好。 慈善,是評判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被公認為是社會的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彌補第一次生產分配和第二次稅負分配的缺陷與不足,縮小財富差距,促進社會平等。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中,慈善的本質就是“非官方”。但在中國,慈善事業似乎一直比較尷尬,那就是總以為通過“官辦”的慈善才是正規的、合法的。 中國的200多家慈善公益組織雖被稱為民間社團,但基本上仍是“官辦”。“官辦”的優勢,一是機構、人員、日常運作經費有保證,二是便于配合政府完成突擊性的慈善任務,例如在救災賑災中起到發動群眾、接受國際捐助等作用。但是,慈善公益組織隸屬于政府,它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功能和活力就無法發揮,只能是延伸政府的某些職能,同時也會繼承一些政府部門的官僚習氣。 慈善機構一但染指衙門習氣,加上目前的中國,還沒有專門規范或保障慈善公益組織行業的法規和條款,這使慈善事業很沒有保障,不僅募捐財物的使用情況,失去監督,容易被腐敗行為消耗掉,而且在許多時候,慈善機構的勸捐行為也容易讓企業和富豪們聯想到政府部門的亂攤派。 慈善公益組織徹底擺脫隸屬政府的體制禁錮,還有一個優勢:可以通過非官方的民間立場不斷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如通過對慈善公益捐獻減免稅收等,以實現對公益事業參與者的稅收照顧和優惠,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慈善事業,使更多的人獲得救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