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財富再分配化解蘇州國富民窮之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2日 10:16 中國產經新聞 | |||||||||
撰稿/CIEN評論員 朱冰堯 一項關于地方經濟的統計數據近日引起媒體爭議:GDP排行全國第四的江蘇省蘇州市人均GDP已經超過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萬多元人民幣。GDP高速增長而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差異性造就了蘇州“國富民窮”的話題。
依靠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蘇州模式創造了經濟增長“神話”,卻要面對普通市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現實。GDP的高速增長確實為蘇州市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帶來了巨大財富,但隨之而來的并不是普通市民的財富增長,而是普通市民的收入偏低和公務員收入較高之間產生新的“二元結構”。 據統計,蘇州平均每位公職人員的年薪為6萬-8萬元,基本做到了收入水平與GDP增長的同步;而同期一般企業員工的年收入則為1.5萬-1.8萬元左右,兩者的差距達到了4-5倍。于是,收入差距就引發了當地人報考公務員的熱潮。 按說,蘇州經濟高速增長后,可以通過財富再分配讓廣大市民獲益。但實際觀察蘇州市的財富投入走向后我們發現,經濟增長首先讓外資企業獲得巨大利潤,其次是財稅收入增幅較快,公務員收入也是水漲船高,另外就是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力度很大。這幾方面的獲益均與GDP增長幅度相符甚至是超出,但蘇州市的居民收入增幅卻低于GDP增長。 而蘇州的現象絕不僅僅是偶然現象。看看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情況我們同樣會發現,通過稅收,中國政府的收入正在以超過GDP兩倍的速度增長,已經達到GDP的20%,超過了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長速度。同時數據表明,中國15萬億GDP中,實際上超過10萬億元左右的資源掌握在各級政府手里。而這筆錢,大多都拿來做了各種投資,真正用于提高分配水平的不足一半。 從1997年到2004年,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204.7%,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增長了82.6%,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僅僅增長了40.5%。從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來看,2004年收入提高到19.3%,而支出提高到20.7%,幾乎提高了一倍。 政府增長的收入除了提高自身運轉的開支,最大的投入應該是固定資產投資。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顯效性”,地方官員為了政績自然會大量投資于基本建設,這樣的增長模式也自然會造成像蘇州一樣的“國富民窮”現象。 因此,在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中,有必要把人均收入增長率和GDP增長率并列為考核指標。同時,地方政府在積累財富后,一定要首先考慮通過財富的再分配做到“還富于民”。比如通過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種政策,提高百姓收入水平;政府加大基礎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讓群眾分享到改革的實惠;降低政府財政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的分配比例等等。 著名思想家加爾布雷斯有一個關于“豐裕社會中的貧困”的論述。他認為,當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口已經步入小康,并且消費領域業已進入需求時代,“豐裕社會”就到來了,在這樣的“豐裕社會”中更要關注貧困人群問題。 中國尚未完全進入“豐裕社會”,高增長經濟狀態下的貧困問題更顯得突出和重要。應該說,目前并不是說我們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觀念落后,而是這些以民為本的理念觸及到一些官員的既得利益,由此就遭到了阻力。改革本來應該是利益的再分配,但這些年來,恰恰是利益成了扭曲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種利益扭曲機制的作用下,每一次經濟的進步,往往都會演變成為一場掠奪財富利益的饕餮大餐。 經濟先哲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開篇之句就是:“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但當國民財富再分配被扭曲成既得利益集團的盛宴時,這樣的“源泉”還會常流不息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