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識與改革推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5:1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評論員 陳永杰 據報道,德維爾潘總理于當地時間4月10日宣布對《首次雇傭合約》進行修改,以平息持續幾周的抗議。 現在,還不能確定對法案的修改一定會平息抗議。但是可以斷言,是次勞工法改革
作為歐洲左翼思想的大本營,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大旗,法國的文化傳統與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固然格格不入,此乃進行經濟改革舉步維艱的文化原因。但是,經濟改革的成敗取決于眾多因素,在此我們可以以瑞典為參照作一些比較分析。首先,要澄清一些觀念的誤區,福利制度并不一定阻礙經濟發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北歐諸國。同樣有著社會主義傳統,同樣走福利國道路,同樣為適應全球化的沖擊進行經濟改革,瑞典就相當成功。瑞典屢次被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失業率低,經濟繁榮。人均壽命全球最高,男78歲,女83歲。高度的社會保障水平使瑞典的公共開支長期占GDP一半以上,但并未影響其宏觀經濟表現。近年來瑞典的GDP年增長率一直維持在3%左右,通脹率低于1%,還經常有超過1%的結構性盈余。 其次,改革的終極目標是加強人的競爭力。全球化的沖擊之下,傳統福利國家無疑必須自我調整以適應。但以降低薪金、減少社會保障的方式減輕勞工成本去跟第三世界競爭絕不可行,應該做的是致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關鍵是教育。瑞典對此非常清晰,它努力平衡高福利政策與經濟的穩健增長,同時保持了勞工彈性。在瑞典,“彈性”并不是法國想要的“易請易炒”,而是一個綜合的制度,包括了以福利促就業的政策,失業再培訓計劃和一流的高等教育,處處著力于提高國民的適應力。可以說,瑞典有活力與彈性的并不是制度,而是人。反觀法國,失業的年輕人并未得到政府類似的協助,加上欠缺終身學習的文化,年紀輕輕就領取失業救濟,積重難返,唯有長期依賴社會保障。 第三,亦是最值得一提的,是瑞典政府推行經濟改革的處理方式。這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要有清晰的改革方向;二是要謀求社會共識。1990年代以來,瑞典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改革,從各種社會救助金、養老金到勞工保障等等都非常成功。瑞典的政策目標和實施方式非常清晰,他們追求高度就業和高度的社會保障,小范圍的薪金級差,優良的公共服務以及一個慷慨的福利制度。支出來自于稅收,公平靠的是資源再分配,因此瑞典人接受高稅率和保守的貨幣政策(瑞典至今未加入歐元)。面對全球化和“盎撒模式”(Anglo-Saxon Model)的沖擊,瑞典人明白高度的社會保障與高個人可支配收入,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該問題上,很多歐洲國家卻存在混亂的經濟思維,它們既想要美國式的收入水平和公司稅率,但又想擁有瑞典式的公共部門(例如德國)。公開透明的政策辯論因而非常重要,它讓公眾明白兩者間必須有所取舍,并以民主選舉的方式決定國家方向。 政策討論還有宣傳的作用,有助于形成社會共識推行改革,避免經濟改革容易衍生的恐慌情緒。法國這次的勞工法改革,快速啟動了立法程序,事先卻沒有咨詢工會,期間又不進行有效的政策辯論說服公眾,最終導致了現在的走向。 作為“社會模式”與市場經濟成功結合的典型,瑞典人并非所有問題都能取得一致意見,但未出現過騷動,原因是政策制定者知道要小心聽取各種意見,在未獲得足夠支持前絕不輕舉妄動。瑞典能夠成功進行改革并維持社會穩定,或許是因為他們更加懂得怎樣推行改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