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價格改革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破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0日 17:07 南方日報 | |||||||||
鄭春峰 劉麗琴 引子 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從今年3月26日零時起,汽、柴油出廠價、批發價和零售價都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同日國家對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因價格
上周,國稅總局發布公告稱,自4月1日起,陜西、江蘇、江西和黑龍江4個省的煤炭資源稅上調。4省中,陜西為第二次上調,其他3省雖為首次上調但調幅都不小。 此外,基于今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大幅增加,加之市場需求增長有所放緩,各方人士普遍認為,全國性的電力短缺有望基本結束。電監會的有關人士還判斷說,今年應該是一個可以推行電價改革的好時機。 近期為何資源價格改革方案頻出?記者近日走訪了有關人士以求解簽。 能源漲價是降低能耗必然之舉 記者:在1月初“全國物價局長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平就曾表示,今年將在石油價格、電價、水價、天然氣價格、煤炭價格及土地價格等方面積極穩妥地推進價格改革。從現在來看,油價、煤價以及電價上漲都在陸續進入我們的視野,種種跡象表明,其他能源類價格的調整政策也將陸續出臺。此輪資源價格改革的核心何在?其將發揮出怎樣的現實作用? 蔡玲(全國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此輪資源價格改革,核心是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我國資源價格方面的問題和矛盾突出,如何對它們合理定價?過去我們一般考慮獲取資源的成本,現在來看還需考慮環境保護和治理成本、資源的稀缺程度、資源開采和利用帶來的收益等。 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量較低的國家,如天然氣人均可采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石油人均可采儲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粗放型生產方式已造成嚴重后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要轉變生產方式,轉變消費方式,全社會形成合力營造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如武漢從1999年以來連續4次上調水價,從整體看節水效用比較明顯,總體水消耗量減少,人均生活用水絕對量大幅度下降。 高輝清(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戰略規劃處處長):我認為不提高能源的價格,就不可能緩解當前經濟、能源、環境三者失衡的矛盾。更不用說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和循環經濟的發展了。 過低的價格必然帶來對能源的濫用。提高能源價格自然也就成為降低能耗的必然之舉。盡管許多人都認為,提高節能技術是降低能耗的關鍵,但研究表明,能耗下降的75%左右是來自于價格的提高。能源的價格變動最終將導致國民經濟整個價格體系出現調整,使得社會資源逐步向低能耗部門傾斜。 記者:很多業界專家也曾指出,資源價格過低不僅在客觀上拉高了能耗,也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那么反過頭來說,提高資源價格能對降低能耗、優化產業結構起到怎樣的作用? 楊文彪(中國煉焦行業協會秘書長):我認為能源漲價是市場趨勢,適當漲價有利于促進全社會各行業、個人的節約行為。以現在平均1戶1天要用1.5立方米煤氣計算的話,全國每年要燃燒掉200多億立方米。 實際上,目前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適當提高能源價格肯定有利于推進節能降耗,有助于淘汰落后的耗能設備,刺激用戶更重視節能,增加節能設施投入,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此外,這種做法還有利于使一些常年倒掛的能源價格歸于平衡。 高輝清:從理論上講,影響能耗的長期因素是產業結構的升級。世界平均能耗強度由1970年的16噸標油/萬美元下降至當前不到3噸標油/萬美元,主要原因在于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第一、二產業比重出現了大幅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問題主要在于經濟發展與資源尤其是能源支持系統的不協調,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不協調。其共同的根源則在于能源消耗過度。 因而,在產業結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我國出現高能耗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國內能源價格定價過低。比如說,現在進口的原油價格每桶大約在60美元左右,而國內企業在將一桶原油加工之后再賣出去,銷售價格卻只有43美元左右。所以,我認為這輪能源價格改革主要的意義,恰恰就在于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破了題。 防范經濟跌入通縮泥潭 記者:我們注意到,不少網友在能源價格變動的相關報道的評論中認為,政府推出能源價格改革政策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能源行業本身,這些價格的變動還能為推進其他相關改革創造有利條件。能否從宏觀層面、產業本身談談這種“對沖”或“助推”作用? 高輝清:能源的價格變動會為整個經濟結構轉型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創造出有利條件。提高能源價格,一是會使得企業熱心于提高節能技術,二是會使得過去開發成本較高的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會逐步變得有利可圖,從而刺激企業加大這方面技術開發的投入。 受各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大部分財富流向小部分有錢而沒有消費欲望的人手中,而許多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廣大的農民想消費,卻沒有能力,以至于在宏觀上形成了居民的消費能力遠遠落后巨大投資所形成的生產能力的格局,產品嚴重“過剩”,物價具有了“天然的”下跌本能。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推出能源價格改革政策,將能夠形成一定的對沖作用。從宏觀層面說,它能有效防范我國經濟跌入通貨緊縮的泥潭,從而為經濟保持穩定運行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價格環境。 作為改革的一部分,能源價格改革對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作用,綜合來說,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改革相配合,共同推進要素市場改革;二是減少政府管制,促進政府智能轉換和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曹新(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我認為,能源價格改革必須與其他改革配合推進,如與市場交易模式、市場化進度、市場布局、相關企業重組、價格管制的機構配置的改革都要配合進行。 從煤價、電價和油價三個方面分別來說,未來15年,我國能源發展實行的是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的戰略。因此,煤炭價格形成機制如何,不僅對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對電力資源開發利用有著重要作用,因為我國電力70%以上是火電。 近10年來,我國電力體制改革艱難推進,電價形成機制也歷經變化,盡管擬定了《電價改革方案》,制定了與《電價改革方案》相配套的實施辦法,出臺了廠網價格分離實施辦法,開展了電價改革試點等,但是,近幾年的能源緊張使得改革和完善電力價格的迫切性進一步增強,從電價管制的機構配置來看,目前電監會管市場,發改委管電價,很難協調統一,績效較差,因此,必須作出適當改變。切實推進電價定價機制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我國石油市場尚未完全開放、市場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之前,實行政府指導價格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認為,這也造成了我國石油定價體制的缺陷,最突出的矛盾是國內油價被動跟蹤國際油價,無法及時反映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消費結構的變化。有鑒于此,目前石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改變現行滯后的石油定價機制(主要指成品油),建立一個即時的、市場化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也就是直接與國際價格接軌的即時調整機制。 價格上漲要擇機分散進行 記者:我們不難發現,包括煤價、電價、油價、氣價、水價在內的每一次資源價格的上調,都最終會影響廣大民眾的生活消費。在當前國內消費市場依然偏冷的背景下,各種基本資源價格的上漲難免會引起民眾的各種擔憂。在推進本輪資源價格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蔡玲:啟動資源價格改革要慎重選擇時機,分散進行,充分聽取公眾的意見,嚴格成本監審,建立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補貼機制;協調相關受影響的產業的利益分配機制;避免變成價格輪番上漲。 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資源價格改革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我認為,電力、石油、煤氣、煤炭等這些行業的價格改革,他們所得到的收益必須嚴格審查其資金流向和經濟、社會效益,不能成為拉大行業之間貧富差距的新途徑。 楊文彪:資源價格上漲要顧及民生的承受能力。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將導致人民生活水平相應下降。改革調整是杠桿,要區分經營性原因還是資源性原因。如是前者,僅憑漲價解決不了問題,對行業發展也不利,不要把漲價變成保護落后的手段。如是后者,漲價則有利于節約,是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而一味漲價,不考慮大眾的承受力,會引發一些負面影響。 資源價格上漲還應兼顧各行業間的利益均衡。能源資源是社會的公共財產,漲價要有尺度,不能把行業間的鏈條弄斷了。而且,節約資源不能只靠漲價。即使漲價也要把漲價的原因搞清楚。如果是資源行業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導致經營效績不佳,想通過漲價來平衡,就不應該。因此要有監督體系和保證措施。如果提供假信息人為引導漲價,除了不利于民眾,更不利于資源型行業本身的健康發展。 電價改革是讓電價高于成本 記者:在各種資源價格的變動中,電價上漲所能影響到的受眾更多。總體來看,我國的電力資源與國際相比仍然短缺,且在缺電的情況下產業結構無法調整,因此不能減少對電力的投入。同時有業界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的電價較低,應該把電價調整到合適的價位,利用價格手段實現節約資源。我國電價改革的空間有多大?從長期來講,它將給廣大的用戶包括企業和一般消費者帶來的是利多還是弊多? 曹新:我認為,電價改革是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但只有在電價高于成本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電力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我們不能以為市場放開以后電價一定下降,因為決定電力行業成本的因素,除了企業效率外,還包括它購進原料的成本及相關政府稅費,比如煤炭、天然氣的價格走勢等。 市場本身是公平的,只要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就會有漲有落。關鍵是能不能建立起市場機制,而不能以電價的漲落作為市場成功與否的標志。從長期來講,市場有助于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終會給廣大的用戶包括企業和一般消費者都帶來好處。 世行在美國加州電力危機后專門告誡發展中國家,在進行電力行業競爭性市場化改革時,要注意起始點問題,其中一個就是電價,只有在電價高于成本,電力企業有合理利潤時,才能進行市場化改革。 我國電價長期在國家嚴格管制下,電價是偏低的。無論是將我國電價總體水平與國外的電價水平相比較,還是將現行銷售電價水平與基于長期邊際成本確定的電價水平相比較,我國的電價水平都是不高的。西部與東部相比,這種差距更大。與發達國家相比,工業電價還略低于國際電價,居民生活用電價格則大大低于國際電價。 以輸配電價為例,據JP摩根公司的資料分析,目前我國輸配電網的回報率在國際上是最低的,國家電網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只有0.4%,而許多國家的輸配電資產回報率在4%—7%之間。推進電價改革的當務之急,是讓電價高于成本,電價管制要按市場經濟規律定價,體現供求關系。無論從宏觀經濟運行,還是從行業發展來看,我國電價水平還有一定的調升空間。適當調整電價水平及其結構,不僅不會導致價格總水平的顯著上漲,而且還會緩解能源緊張局面,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相關鏈接 通盤考量我國能源發展戰略 周大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 “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煤為基礎”的一次能源發展戰略。在堅持“煤為基礎”的同時,我國應將一次性能源發展戰略的重心放在努力尋找替代方案上,把水電、核電、天然氣作為重要的一次性替代能源來發展,而不是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 煤炭資源的高強度開采不僅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和水污染問題,而且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難以維持。 我國天然氣市場需求目前發展很快,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也需要高效清潔的燃料。當前應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對天然氣發展的系統規劃。 “十一五”規劃確立了“積極發展”核電的戰略。我國必須加快核電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積極發展”。我國的核電規模到2020年實現4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并非最高目標。 今后還應正確看待水電開發的環境影響,優先開發水電,同時使水電價格參與競爭,甚至得到優惠。 牛文元(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 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能源短缺和能源結構不合理,越來越引起國內外的關注。在2004年,中國每日平均消耗石油650萬桶;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8.5億噸標準煤;中國11個高耗能產業的33種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平均高出46%;全國能耗支出費用占GDP的總量達到13.5%,超出美國6.5個百分點……以上種種數字表明,中國的能源問題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瓶頸。 根據權威性的統計,中國人均可開采的一次性能源與世界人均相比較,具有較低的數值,例如人均可開采的石油只有2.6噸,是世界人均的11.1%;人均可開采的天然氣1074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14.3%;人均可開采的煤炭90噸,是世界人均的55.4%。 一方面,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撐;另一方面,中國在能源上的浪費還十分嚴重。中國作為一個能源消費大國,及早對于下一代能源開發作出積極的部署,是中國能源戰略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