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先別拿銀行家薪酬當標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0日 07:03 每日經濟新聞

  葉檀 每經評論員

  與國際銀行家們尤其是投行家們動輒幾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的分紅比,中國的銀行家們薪酬不高,即便給實了建行總行長100萬元的薪酬,還是低。于是,中國的銀行家們便趁著上市、股改之機,要求與國際接軌。

  交行去年推出750萬股股權激勵計劃,十幾位高管已經獲得了超過1500萬港元的賬面收益,全員持股計劃正在擬訂之中。建行董事長郭樹清近日透露了建行股權激勵計劃,擬采取管理層股權激勵加全體員工持股的方式,高管股權激勵計劃不詳,員工持股不會大于總盤子的5%。也許是為了減少沖擊,郭樹清強調,建行30萬員工一人1萬股,才30億股,數量很少。百多億港元的持股量與數千億港元的市值比,絕對值是不高,可相對值很高。一人一萬股到底能獲益幾何,值得深究。

  國有上市銀行高管的激勵要求并非無據,既然銀行體制與國際接軌了,當然也應該包括薪酬體系在內。但全面接軌的另一層意思是,激勵的同時也要約束。在拿國際化的薪酬以前,還應該滿足約束條件,否則所謂的薪酬接軌不過是又一輪變相集體漲工資的代名詞。

  第一重約束是市場化的經營與考核體制,即按業績考核結果確定收入。國外的銀行尤其是投行基本如此,那些分得幾千萬元的人是因為給銀行賺取了上億元的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銀行業績考核仍然流于表面,很難區分哪些是上市、分流、經營帶來的收益,也很難區分哪些是政策、經營甚至是有意識犯罪所帶來的損害。在軟約束體制下,業內人士有夸大成本與制度性困難、夸大收益的雙向沖動。由此,無法確認給予多少激勵是恰當的。

  第二重約束是用人機制實現徹底的市場化。目前,即使在海外上市的國內銀行,多數高管的選拔和任命仍然是按照組織部門的要求進行篩選,而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他們享受行政與市場的雙重優待,不僅薪酬比一般人高得多,層層都有豐厚的職務消費,甚至在上市之后,仍然將內部級別與官員的行政級別相對應,職務消費、福利、住房均參照標準而來,并且基本無虞公司競爭與破產的威脅,還能運用所管理資產與政治權力相交換。本質上更像是高級

公務員,而非銀行家。

  在國內銀行高管要求銀行家的薪酬之前,我們得問一聲,目前的國有商業銀行能夠產生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家嗎?

  除了上述兩個約束條件外,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性質,也由于目前上市所取得的收益更多來自于政策優惠,并不必然是經營的成果,因此,上市國有銀行的薪酬溢價大部分沾了體制的光。

  如何保證薪酬激勵能夠恰當地界定高管的努力,而不是走上體制性的權力溢價的老路?由體制所帶來的溢價并不新鮮,在計劃經濟年代,如果進入電力、

郵政行業,也可以獲得溢價收入。但那并不能帶來市場化的激勵,反而會對整個社會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即高收入是對有權勢者而非有能力者的報酬。

  工行、建行的全員激勵方案,可以視為對于全體員工的利益集體分配,難道工行與建行的員工就應該比其他國有企業員工更幸運?而高管股權激勵制度如果監管不嚴,則有可能扭曲高管市場價值,使高管提前支取體制性溢價,會帶來嚴重的道德風險。將體制性溢價暫時凍結,根據經營業績的硬約束給予激勵,才是市場化的激勵辦法。

  中國金融體制的改革確實取得了很大進展,中行和建行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初定設定,兩行已宣布取消員工的行政級別。但這不是銀行薪酬體制改革不宜超越總體改革的步驟的理由,應警惕在市場名義下重蹈計劃體制按權力等級進行激勵的覆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