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充分利用外交資源大力推動經濟外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0日 00:42 中國經濟周刊 | |||||||||
★文/外交部領事司 楊培棟 2005年末至2006年初,中國國家領導人展開了頻繁的重大外交行動。這些外交行動除了有傳統的政治安全意義外,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交流、拓展在能源、資源、科技及其他經濟領域的合作成為各項外交行動共同的重心。中國外交戰略從“務虛”走向“務實”,充分利用外交資源,大力推動經濟外交已經成為新 時期中國外交的時代特色。
事實上,早在2004年8月,胡錦濤主席就在第10次駐外使節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是要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推動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增強我國海外利益保護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同月,國務院又召開了全國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外交工作會議,全面部署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外交戰略。這兩次會議為我駐外使領館充分利用外交資源,大力開展經濟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年來,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我國外交部門和駐外外交機構與時俱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堅持以政促經、以經促政、政經結合的原則,積極主動調動外交資源、大力開展經濟外交,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外交為經濟建設創造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只有在一個安全與穩定的外部環境中,中國才能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富鄰、安鄰”的周邊外交方針,倡導通過對話和合作的辦法,妥善處理國際上各種矛盾和問題;通過外交溝通與宣傳,增信釋疑,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和平發展產生的疑慮,鏟除“中國威脅論”存在的土壤,減少和消除國家經濟建設的干擾因素。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國與主要大國關系保持穩定和發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可以說,中國處于建國以來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最好時期,這也是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利用外交促進經貿關系發展 友好合作的外交關系是良好經貿關系的前提。以中歐關系為例,自從30年前建交以來,中歐外交關系從過去的致力于建立“長期”關系,到“伙伴”關系,到現在的“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了外交關系遞進式的提升。相應地,中歐經貿關系也在近年來獲得迅猛發展。如,1975年,中歐貿易額僅為24億美元,到2005年中歐雙邊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創紀錄的2173.1億美元,是1975年的90倍。歐盟持續保持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又如,中韓兩國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98年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作伙伴關系,2003年宣布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在此期間,雙邊經貿關系也持續升溫。1992年,中韓雙邊貿易額僅為64億美元,而截至2005年,中韓雙邊進出口貿易總額已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119.3億美元,是1992年的17倍。如果沒有兩國外交關系的建立和發展,這些經貿成就的取得是難以想象的。 外交為“走出去”戰略服務 我國提出企業“走出去”戰略,推動更多企業到國外開展投資合作、工程承包,利用國外資源,拓展國際市場。但企業走出去也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如,國內企業大多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對國外情況缺乏了解,容易造成企業“走出去”的盲目性。我國230多個駐外使領館組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具有豐富的可供利用的外交資源,這些資源大體上有以下幾類:政策信息資源、公共關系資源、組織人力資源、安保救助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既可以在宏觀上為中央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參考,又可以在微觀上為海外企業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減少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障礙,降低企業在海外拓展事業的風險。 利用外交推動對外能源與資源的開發與合作 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面臨著國內能源和部分資源的短缺,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進口來補充。如,2005年,中國進口鐵礦砂2.8億噸,進口原油1.3億噸,進口紙漿759萬噸,進口原木和鋸材3534萬立方米。我駐外使領館利用外交資源,通過為國內外企業牽線搭橋、開展政府公關,幫助中國企業獲得國外能源、資源項目和相關政府政策。近年來,通過外交手段鞏固和擴大了我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印尼等能源供應重點國家的雙邊合作關系,并積極開拓了我與非洲和拉美地區的能源與資源合作。如,在西方公司因政局動蕩紛紛從蘇丹石油行業撤離的時候,中國憑借與蘇丹傳統的良好外交關系,已成為該國最早也是最大的石油開采國際合作方,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集生產、精煉、運輸、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的石油工業產業鏈。在拉美,通過外交渠道促成了中國公司與巴西簽署鋁、煤以及肉類進口合同;與阿根廷簽訂了礦產合作項目;與世界最大的產銅國智利落實了合作開采銅礦項目。 依靠外交保護中國公民和企業的海外合法權益 隨著中國企業以及人員走出國門,中國海外利益也在逐年增多。但是,由于當前國際安全形勢錯綜復雜,部分國家和地區局勢仍然動蕩,治安環境惡劣,我國公民和企業合法權益受侵害的案件逐年上升。據統計,2005年,全球共發生涉及中國企業和公民各類領事保護案件29290起,涉及中國公民73859人。外交部、國內各相關部門與駐外使領館一起,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的要求,成功處理多起涉我公民重大領事保護案件,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我公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消除了在國外發展的后顧之憂。外交部還牽頭建立了保護海外中國公民和機構的部級聯席會議機制,并在外交部領事司成立領事保護處,以進一步提升保護我海外利益的水平。此外,面對日益增多的經貿磨擦,單個企業在強大的國家貿易政策和法律面前顯得勢單力薄。駐外使領館通過加強對中資企業的法律指導、代表中資企業就一些不公平的判決進行對外交涉,加強了對海外中國企業利益的保護。目前,我駐外使領館已將防止和化解經貿磨擦納入日常工作,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做駐在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工商業界人士和媒體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通過外交途徑爭取平等貿易地位 由于大多數國家尚未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國企業在遭遇貿易磨擦問題時往往受到各國的差別性待遇,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我國外交工作把爭取有關國家承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作為經濟外交的重要內容。截至今年3月,已有52個國家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予以承認,為爭取一個公正、公平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奠定了初步基礎。 中國還通過外交途徑積極推動區域經濟自由化和多邊經濟合作,以實現中國和平發展的更廣闊和更堅實的依托。如,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 (FTA)建設逐步推進;上海合作組織(SCO)從政治和安全為基礎擴展到多邊經濟、科技與文化合作;利用亞太經合組織(APEC)框架,促進亞太經濟圈國家共同繁榮。通過積極參與多邊經濟機制活動和國際規則制定,在多邊領域中維護中國的經濟利益和發展機遇。 另外,我駐外使領館大力宣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國內良好的政治、經濟形勢;宣傳“中國機遇論”和悠久而獨特的傳統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員來華參觀旅游或進行經貿文化交流;駐外使領館在協助我國企業開拓國外勞務市場、引進國外資金、管理人才和先進技術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綜上所述,隨著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新時期中國外交更加豐富多彩,既“務虛”,又“務實”,經濟外交成為當今外交工作的一個亮點。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駐外外交機構和人員組成的龐大網絡都是一種寶貴資源。我們要抓住新世紀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外交資源、大力推進經濟外交,為國內的經濟建設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資料 近期中國領導人重大外交活動回顧 2006年4月1日至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澳大利亞、斐濟、新西蘭和柬埔寨等亞太四國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首屆部長會議開幕式。與會各方簽署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行動綱領》,旨在通過各方共同努力,促進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在環保、旅游、農漁業或衛生領域的合作。 2006年3月20日至4月2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對越南、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進行友好訪問。中國與三國就擴大合作領域,拓寬合作渠道,提高合作水平,特別是加強在經貿、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科技、旅游等重點領域的務實合作,實現互利雙贏方面達成許多共識。 2006年3月22日,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開幕。來自中俄兩國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工商界人士800多人出席了此次論壇。雙方為進一步擴大雙邊貿易,加強兩國在能源、通信、金融、機電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2005年11月8日至1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英國、德國、西班牙和韓國,并出席了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訪問期間,中方同四國共簽署37項合作文件,經濟方面的合作涉及財政、金融、航空、鐵路、工程、可再生能源、科技、質檢等多個領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