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模式引發論戰 蘇州學界稱貧困一說不客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9日 15:43 法制早報 | |||||||||
□本報記者 郝亞超 4月4日,某財經文摘類雜志刊發了一組由其編輯部自采的稿件——《蘇州“貧困”調查》,對GDP高速增長下蘇州市普通市民收入緩慢等系列問題進行了采訪,一時引起熱烈討論。
“我們暫時不便說什么,我們是拋磚引玉,期待各界更多、更客觀的看法。”本組稿件的采訪者之一邱恒明說。 不同角度的論斷 這組文章分四篇:《蘇州模式調查》、《GDP飛漲掩蓋下的“貧困”現實》、《平面鏡里看蘇州》以及《趙曉:蘇州的真相仍在霧中》。其中,前兩篇言詞偏激烈些,“咬住”普通市民收入與GDP總量下的差距不放,提出系列頗為尖銳的問題;而后兩篇文章則更中性些,對前面提到的問題做了相應的辯解。 以依靠外資來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是蘇州模式的核心。蘇州模式是否是導致蘇州普通百姓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在網絡上,支持“是”觀點的人數明顯要超過“否”的觀點——這一方面與網絡固有的易偏激特性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問題的真實存在。 《GDP飛漲掩蓋下的“貧困”現實》中認為,蘇州在創造經濟增長“神話”的同時,卻不得不面對一個“貧困”的現實——普通市民收入增長緩慢,土地資源的減少,民族品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以及“世界工廠”的身份。 “在這樣一個稱作‘人間天堂’的地方,很多人卻并沒有想象中的富庶。在一座GDP排名居全國第四位的城市,人們并未更多地考慮如何創業,而是紛紛加入到報考公務員的洪流之中。” 一些支持此觀點的網友紛紛提供出各種事實,佐證以上的觀點—— “我老家是蘇州管轄的太倉……那些普通的工人,他們的工資竟然和我離開那個地方的10多年前處于同一水平。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和GDP的不斷增長相比,人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始終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直接導致了無法形成區內經濟的良性循環。” “看看蘇州每年給國家財政上繳的利稅吧!全國第三啊!僅次于上海和天津,請問作者還有什么話說?如果把利稅的十分之一用于提高蘇州市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全國沒有幾個城市能比得過蘇州吧!” …… 在一些激烈的爭論中,也有不少人對這場“論戰”抱以相對平和的看法: “我以為文章還是公道的,善意的。大可不必因此認為蘇州一無是處。但是,也不能認為蘇州是批評不得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在于在GDP增長的同時,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應有相應的提高。” “這是發展中不平衡的問題。蘇州不這樣走,恐怕也沒有比這更好的路子。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個階段,有了 物質基礎,可以逐步調整……從基礎上抬高蘇州民生水平……利用外資的力量支持民族產業的發展。” 蘇州學界聲音:“貧困”一說不客觀 “要討論蘇州模式,我認為先要明確一個立足點:是找蘇州的毛病,還是借鑒蘇州的經驗?”江蘇大學蘇南發展研究院陳忠老師反問道。 陳忠舉了一個例子:車子一開到浙江,就會發現路就比較差一些。盡管浙江老百姓很富,但公共資源的提供卻比江蘇差。蘇州的一個最大成功就是,民眾所享受到的公共資源水平很高。忽視這一點來談“貧困”與否,很不客觀。 江蘇大學博士生導師、蘇南發展研究院院長任平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更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數據,來反駁“貧困”一說,“新聞媒體很容易找到個案來說明某個問題,但那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夠嚴肅。” “蘇州的‘開放型經濟’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就是經濟學上的‘微笑曲線’——在經濟結構中,研發和銷售都在外面,只有組裝在蘇州。而利潤是兩頭大,中間小,恰似嘴角微笑時的曲線。組裝工序是簡單勞動,你給予的是低價值的勞動,所以收益肯定也低。在蘇州,打工者的收入只占GDP總量的27%,相對發達國家的比例要低。” 導致普通百姓不很富裕的另外一個原因,任平教授認為,是“開放型經濟”模式發展以后,使民營經濟發展受到阻礙。這是客觀事實。 任平教授認為,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蘇州上繳財政收入的比例過高。 他舉出一組數據:以2005年為例,蘇州市全口徑的財政收入為900億人民幣,上繳國家600億左右。蘇州上繳財政收入的比率遠高于上海。 “如果根據全國統一的標準來‘留利’的話,蘇州老百姓那就太富了。即便是現在,蘇州市也基本達到了江蘇省定的小康水平指標(僅森林綠化率和研發經費占GDP比率兩項未達標)。” 實際上,有關蘇州市“富政府窮百姓”的探討,無論在蘇州政府系統還是學界,都不是一個新問題。 “討論的大致結果就是我上述的幾個原因。不過,從2003年開始,市委市政府都在著手改進,比如說促進創新與創業等。”任平教授說。 任平教授認為,在《GDP飛漲掩蓋下的“貧困”現實》一文中所提到的幾個尖銳問題中,相對來說,“土地資源和環境問題”更客觀些。在承載了400余萬外來人口后,這一問題確實是個挑戰。而其他評價蘇州“貧困”的觀點,都失之偏頗,不夠嚴肅。 “我們編寫了《蘇州之路》一書,在其中,我們做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蘇州模式的優劣,要放在大背景下來討論,而不是只側重某一方面。” “論戰”背后的社會心態 “這場討論也可以視為有關‘改革成敗’討論的一部分。”陳忠老師認為。 從以GDP為標準來評價城市或者某一模式的優劣,到從民生本位來討論某一模式的優劣,反映了大眾媒體以及民眾心態的改變。這實際上是物質較為豐富之后,要求公平的一種必然思維。 “如果說蘇州僅因為老百姓收入相對政府公務員來說少,就被冠以‘貧窮’的帽子,那很多發達國家也是‘貧窮’的。其他地區可能普通百姓月入1000,而公務員是2000,覺得沒什么差別;而蘇州百姓3000,公務員掙6000,人們就不平衡了,其實都是相差一倍。只能說,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要求公平的心態越來越強烈而已。”一位蘇州人士王洪評價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