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變動正進入重要時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09:23 中國經濟時報 | |||||||||
我國人口老齡化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增長快;二是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而提前出現。預計在今后相當長時間里,中國老年人口將以年均3%至4%的速度遞增,而且成為21世紀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 ■陳劍
進入21世紀的中國,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婦女生育率持續下降中國人口正進入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目前,中國人口變動顯示出一系列重要特征。 人口增速減緩,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生育率持續下降 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8.23萬億元人民幣。按照美元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1731美元(美元與人民幣匯率比價是1∶8.05)。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影響,中國人口生育率持續下降,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正在不斷減緩。應當引起關注的是,我國目前生育率的下降,當然有計劃生育工作的因素,但這種因素在減少。目前生育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經濟社會發展達到較高程度所致。所謂“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正是我國目前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最好注解。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大致是每5年增加1億人口,每年凈增人口2000萬。到了上世紀80至90年代,我國大約每7年增加1億人口中,每年凈增人口下降到1300萬左右。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4年,即從12億人口增加到13億,則用了近9年時間,每年凈增人口下降到1000萬多一些。進入21世紀后,我國每年凈增人口已經下降到不足1000萬。截至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量達到13億。到2005年底,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下降為5.89‰。按照這樣一個增幅,中國從13億達到14億人口的時間,需要13年時間,即2017年達到14億人口。 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面臨重負 在人口增速減緩的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65歲及以上老人比重從1982年的4.9%上升到2000年的7%。這意味著,從2000年起,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2005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億,65歲以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已經達到7.7%。 我國人口老齡化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增長快;二是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而提前出現。預計在今后相當長時間里,中國老年人口將以年均3%至4%的速度遞增,而且成為21世紀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 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支撐老年人口的撫養費用也在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趨勢將造成養老支出比例的不斷上升。對老年人口而言,主要是養老金支出和醫療費用支出。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不徹底,醫療消費成為老年人口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勞動力的老齡化必須引起足夠的關注。由于生育水平降低,44歲及以下勞動力逐漸減少,45歲以上的勞動力比重不斷上升,這無疑會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消極影響。 城市化水平提速,中國已經進入城市人口快速增長期 在人口總量增長趨緩的同時,我國人口城鎮化水平則在快速增長。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只有17.9%,到2005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已經提高到43%。上世紀90年代,全國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不足一個百分點,而進入21世紀,在已經過去的5年中,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速超過1個百分點,并呈現進一步加速趨勢。2004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為41.8%,而到2005年,則提高到43%,全年提速1.2個百分點。按照國家統計局2005年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在過去一年里,中國城市人口增加了1500多萬。到2005年底,中國城市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5.6億。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至2004年,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從13個增加到50個,50萬人至100萬人的大城市從27個增加到80個,20萬人至50萬人的中等城市從59個增加到215個。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加劇了人口與城市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的矛盾,特別是水資源短缺將是中國城市發展最具挑戰性的問題。資料顯示,中國600多座城市,有2/3的城市供水短缺,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座。 特大城市人口增長壓力過大,城市管理面臨困境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特大城市人口增加尤其顯著。特別是東南沿海和內陸的一些特大城市,如深圳、杭州、廣州、上海、北京等。中國人口最多的兩個城市——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規模都已經超過1500多萬。自進入21世紀以來的5年里,這兩個城市年均吸納人口超過了35萬。北京,在過去的一年里,全市常住人口從2004年的1492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1538萬人,全年增加人口超過了46萬,等于一年增加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加劇了人口與城市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也對城市管理者提出了嚴峻挑戰,F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呈負增長,特別是上海,已連續10年人口負增長,每年增加的人口主要是由外省市區流入人口所致,并且相當大比重的新增人口是來自外省市區的農村居民。如何使大量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村居民融入城市,給他們以市民待遇,進而體現社會公正,這既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但問題是,這又可能導致人口增長的進一步提速。以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耕地已經十分緊缺,每年凈增的30多萬的常住人口,使得人口與水資源、耕地的矛盾日趨尖銳。特別是近千萬人口集中在五環這個有限的區域內,人口高密度聚集,不僅導致交通擁堵、城市效率降低,而且對城市居民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然而,如果提高人口進入門檻,限制外來人口的進入,既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自由流動原則,也不符合社會公正。2005年1月12日,國務院在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人口總量控制在1800萬,按照2005年北京人口凈增46萬的增長態勢,到2011年,北京人口就將突破1800萬。在各種約束條件下,如何對人口進行合理調控,無疑對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嚴峻考驗。 非農化水平正進入快速上升軌道 非農化水平的上升,即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在全部就業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非農化水平只有20%左右,絕大多數就業人口聚集在第一產業,呈現出典型的農業社會特征。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的非農化水平也在不斷上升,并在近幾年呈現明顯加快的趨勢。2001年,中國非農化水平為50%。到2005年,中國非農化水平達到54%。2005年,全國就業總人口為7.5億人,其中有4億就業人員從事第二、第三產業。2005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員為2.7億人,這意味著,全國至少有1.3億農村就業人員從事非農產業。 在非農化水平上升的同時,也有一系列因素影響非農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包括:橫亙在城鄉之間的二元經濟結構,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多年來在低水平上徘徊,中國相當多城市制定的一系列對農民工的歧視政策,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切實保障,等等。特別是農民工的工資水平長期在低水平徘徊,直接影響了非農化水平的上升。2005年,中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2.4%、47.3%和40.3%,即非農產值達到87.6%。按照這樣一個產業結構發展水平,中國的非農化水平至少應達到70%以上。也就是說,中國目前7.5億就業人口中,農業勞動力只需要2.2億就可以支撐對農業生產的需求。隨著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包括城鄉勞動力在內的“工資剪刀差”等一系列歧視農民工的政策被破除,在今后幾年里,中國非農化水平將會呈現更快速度的增長。這對“三農”問題的解決,無疑是十分關鍵的。 “三農“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將絕大多數的農民轉移出來,成為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成為城市居民,這是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 就業壓力日趨嚴重 按人口年齡結構推算,2000年到2010年,中國19-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增加9.3億,年均增加930萬!笆濉逼陂g,全國凈增勞動力4000萬,“十一五”期間,全國凈增勞動力將達到4500萬。但與此同時,全國每年能夠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只有800萬。即使不考慮由于國企改制、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導致的對就業崗位的需求,就業崗位的供給與需求仍然相差100多萬。此外,從事第一產業的3.5億就業人口,至少還有1億多需要向城市轉移、向非農產業轉移。中國就業壓力將進入新的高峰期,并對改革、穩定和發展形成巨大的壓力,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2005年,全國城鎮就業人口新增加9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實際城鎮失業率估計超過8%。失業問題將長期困擾21世紀初葉的中國。 失地農民總量增加,需要提供可持續發展生計 在人口城市化高歌猛進的同時,城市空間規模的擴張和工業化對土地的需求,導致了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城市土地擴張速度遠遠高于城市人口增長速度。2000年中國城市土地面積是2.24萬平方公里,到2003年達到2.83萬平方公里,城市土地面積擴張的速度平均年增長為8.8%。在中國很多地區,農民土地被征用后,進入農民口袋的土地征用費用,只有全部土地征用費用的5%左右。自上個世紀90中期以來,全國失地農民總數已經超過了4000萬。很多地區由于沒有妥善處理好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沒有為農民提供可持續發展生計,這些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面臨新一輪城市化熱潮,城市空間規模會進一步擴展,失地農民總量會進一步增加,如何妥善處理好失地農民的利益,為他們提供可持續的發展生計,為失地農民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將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建立。 。ㄗ髡呦当本┥鐣髁x學院副院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