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民營經濟拓寬就業渠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01:44 中華工商時報 | |||||||||
□陳全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國是人口大國,又正處經濟轉型時期,就業問題尤為重要。10年前,厲以寧教授在他的《轉型發展理論》一書中就提出了“就業問題比通貨膨脹問題更令人擔憂”的命題。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但就業壓力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有更趨嚴峻之勢。
一、就業空間有限,勞動崗位難以大幅增長 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資料,預計今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而在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就業彈性水平下,預計可新增就業人員只有1100萬人,因此就業崗位缺口將高達1400萬人,創歷史新高。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經濟發展所能提供就業崗位的空間和機會減少,愈發凸顯就業形勢之嚴峻。 第一,通過加大國家投資以增加就業崗位的力度有限。今年不僅要減少國債規模和財政赤字,而且國債和預算內投資將主要用于農林水利、科教文衛、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西部開發等方面,勢必會影響工業制造等行業的投資;同時,還要繼續搞好宏觀調控,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防止投資反彈;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就業崗位的增加。 第二,通過增加出口以擴大就業的難度增大。去年我國貿易順差驟增699億美元,達到1019億美元,國際貿易摩擦加劇,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不斷增多;日本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破壞中日關系,將影響兩國貿易;美國發表對華貿易評估報告,態度強硬;加之國際上某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等,這些預示著今年再繼續增加出口的難度增大,通過增加出口以擴大就業的難度也相應增大。 第三,通過引進外資以增加就業崗位的空間減少。我國近年來引進外資基本穩定在500億-600億美元的水平上。隨著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投資 環境不斷完善,加之土地不斷升值,現在外資進入的方式已發生重大改變,其關注的已不是建新企業,而是兼并或購并現有企業。外資購并企業之后的第一個動作往往不是招工,而是裁員。 第四,通過發展第三產業以增加就業的容量受限。全國經濟普查后,國家統計局修正后的2004年GDP現價總量比修正前增加了2.3萬億元,絕大部分是第三產業增加值,高達2.13萬億元,由此使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這一方面說明,現實經濟生活中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一直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也預示著通過發展第三產業來增加就業的可利用空間不會很大。 第五,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地會增加部分失業人員。當前經濟生活中有十幾個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本身將引發價格下跌,利潤減少,虧損增加,企業裁員,甚至破產倒閉,由此將出現一批失業人員;同時,治理產能過剩還要取締、淘汰和關閉一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企業;出于安全生產的需要,還要關閉一大批小煤礦,由此又將產生一批失業人員。 二、勞動力資源增量達到峰值,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 前些年,由于國企改革和實行“減員增效”的政策,就業中突出的矛盾是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即“40、50”(40歲-50歲)者居多。為安置好下崗職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到2005年末,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大部分已經得到妥善安置。近年來,青年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尤以今年為甚。據測算,今年16歲以上人口數量為104856萬,勞動力資源增量達1749萬人,增量為近幾年的最高峰值。而青年就業問題中,又尤以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甚。 從2001年到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一直在70%-80%間徘徊。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累計人數在年年增長,2001-2005年五年間分別為34萬、37萬、52萬、69萬和79萬。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有413萬,加上去年沉淀的待業大學生,預計今年需要解決就業崗位的高校畢業生將達500萬人。 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并不亞于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原因在于:一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對就業的期望值高,追求與自己所學專業、學歷層次相匹配的單位和崗位;二是部分學生靠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部分學生靠家庭、親友的借款堅持到畢業,急需就業以償還欠款,對就業的急迫程度高;三是大學生有知識、愛思考,同時又年輕、易沖動,如果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希望落空,心理落差極大,加上當前社會上對改革的一些錯誤輿論導向,非常容易產生對社會的不滿與偏激情緒。所以,青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如不能妥善解決,恐會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 另外,我們還不能不考慮農村青年的就業問題,因為在勞動力資源增量的1700多萬人中多數是農村青年。而現在農村青年大多要到城里打工,要到城里就業。上一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較低,到城市打工目的單一,就是要掙錢,有的是為養活農村的一家老小,有的是為攢錢結婚成家,最終還是要回到農村。新一代的農民青年到城市打工,其目的已不單是賺錢,而是見世面、求發展,他們不再想回到農村,不再當候鳥,希望定居成為城市居民。如果他們很難在城里找到工作,又不愿意回到農村,加之離鄉背井,受人歧視,收入無保障,很容易產生憤世仇富心理,或被挑撥和利用,引發新的城市治安問題以及群體性事件。 三、發展民營經濟對于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戰略意義 如何有效地解決數以千萬計的就業缺口,努力擴大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地增加就業崗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任務。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民營經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新增就業崗位中,民營經濟所提供的就業崗位占到了60%-70%。要從積極擴大就業,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認識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性,通過發展民營經濟解決就業問題。 第一,要更加重視就業對人的保障作用。社會保障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與就業對人的保障比較而言,社會保障對人的保障是外在的、被動的、消極的保障;而就業對人的保障則是積極的、主動的、內在的,是一種根本的保障,且還是低成本的保障;更何況,社會保障基金的資金來源就在于就業的單位和就業者個人的繳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就業工作搞不好,社會保障基金必然是“食之者眾,生之者寡”,最終還可能被拖垮。要保障就業,當前最重要的是必須堅定不移地發展民營經濟,給予民營經濟以正常的國民待遇,建設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可以說,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是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更加重視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下崗職工再就業已有相應政策,且壓力有所緩解時,要不失時機地把就業工作的重點從“40、50”轉到“20、30”(20歲-30歲)上來。有調查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新成長勞動力就業機會的最大提供者,也給青年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學的舞臺。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青年人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鼓勵青年到民營企業就業,特別是鼓勵、支持和引導大學生自己創業、興辦企業。要切實解決到民營企業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勞動安全、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等問題;要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積極開展創業服務工作,最重要的是為創業者提供充分有效的產權保護。 第三,要更加重視發展第二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毫無疑問,我們仍要繼續發展第三產業,但是必須認識到,第三產業是為第一、二產業服務的產業,第一、二產業不發達,就難以產生對第三產業的需求。而經濟學意義上的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從整體上看,支付第三產業需求的資金屬于二次分配范疇,是第一、二產業的企業利潤和職工收入支付的,第一、二產業不發展,發展第三產業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我國實現一、二、三產業共同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中,應采取縮減并提升第一產業,大力并重點發展第二產業,由此帶動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方針。我們不僅要在第三產業中繼續發展民營經濟,在第二產業中更要強力推進,大力發展。目前民營企業占我國工業產值比重已經過半,要加大民營企業進入機器設備制造業、基礎裝備制造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允許民營經濟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進一步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這不僅可以緩解當前就業緊張的壓力,也是未來中國民營企業做強、做大,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路徑。 第四,要把推進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與發展民營經濟相結合。一方面是鼓勵民營經濟參與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另一方面要加快輔業改制步伐,讓出市場空間,放手讓民營企業發展。我國的大企業大都是“大而全”,這種自給自足式的生產模式恰恰是小生產,不是社會化大生產。所以,國有大企業要突出主業、精干主業,將其辦社會職能、輔助生產系統以及零部件配套系統分離出去。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有利于提高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為中國的中小企業、民營經濟讓出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否則,制造同樣的零部件、同樣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民營企業是無法與大企業自身的生產輔助系統競爭的。因此,繼續深化和加快推進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不僅能夠解決國有大企業自身的問題,而且對發展民營經濟、擴大就業渠道也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為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