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我國對外開放主要特點及2006面臨的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6日 11:13 《財經界》 | |||||||||
2005年,在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繼續穩定增長、國際投資活躍、國內經濟保持平穩健康良好發展態勢下,我國對外開放呈現出較快發展。 一、對外開放主要進展 (一)外貿進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2005年,雖然國際經濟增速放緩,但我國外貿進出口在國內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形勢下,外貿進出口仍保持著良好佳績。據海關總署分析,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2005年繼續穩居全球第三位。一是由于世界經濟溫和增長為我國外貿進出口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國內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為外貿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放開進出口經營權、完善出口退稅機制等措施,為外貿進出口的增長,創造了更加寬松的體制政策環境。 (二)利用外資繼續保持持續發展后勁,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和加快市場經濟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的投資環境和市場運行環境日益改善,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來自192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華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萬多家,遍及第一、二、三產業的幾乎所有行業,實際投入外資金額達60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近450家已在華投資,其中30多家設立了地區總部,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發機構600多個。 (三)“走出去”戰略實現新的突破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走出去”已不僅僅是經濟行為,而且越來越演變為提高綜合國力、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通過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了大量的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并且對外投資由最初的貨幣投資、實物投資向跨國并購等方式擴展,單個項目的平均對外投資額大幅增加,2005年對外經濟合作取得顯著成績。 (四)區域經濟開發全面展開 加入世貿后,我國在參加自由貿易協定方面邁出新的步伐。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啟動、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進展順利以及我國與一些國家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節奏加快,我國步入了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階段。首先,表現在雙邊貿易協定進一步擴大。2005年,我國與巴基斯坦拉開建立自貿區的帷幕,簽署了《中巴自貿協定早期收獲協議》;我國與智利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內地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補充協議二》;再次放寬對港澳的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內地與港澳經濟的融合。同時,多邊貿易協定有了實質性推進,到2010年,中國和東盟老成員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將取消,與東盟新成員將在2015年基本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中國高度重視參與亞太經合組織合作,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2005年對外開放主要特點 (一)“高出低進”和超常規增長的貿易順差,構成外貿的主要特征。 1.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引導下,國內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從加速增長轉入穩定增長,加之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使國內對投資品的進口需求減弱,一般貿易進口增速明顯回落;2005年以來,國內企業普遍存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可能對我國產品實行貿易設限政策的預期。因此,企業設法早出口、快出口,盡量少進口、晚進口,以避免匯率的損失,構成了“高出低進”的局面,使得外貿順差大幅度攀升。 2.2005年,我國開始從“科技興貿”向“科技強貿”轉變,進一步優化了我國外貿進出口結構。我國在承接國際ICT產業轉移、產業鏈不斷延伸的背景下,在科技興貿戰略的推動下,在國際消費需求升級和市場需求旺盛的拉動下,高科技產品進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占全國外貿比重的29.2%,比上年增長了27.2%。 (二)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出現回落,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增幅出現回落 2005年,我國合同外資金額同比仍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實際利用外資額和去年相比略有下降。 1.受國內因素影響:一是中央采取抑制投資的宏觀調控措施,對外商投資產生較大影響,金融系統對項目信貸投放減少導致中方配套資金偏緊,部分外商對宏觀調控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無法做出預測,導致投資趨于謹慎;二是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對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等外資項目進行限制,招商引資正從過去盲目追求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成本轉變;三是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國內要素市場開始出現較大變化,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價格上漲等因素,也影響了外商在華投資的積極性;四是我國連續多年保持了外資投入在高位運行,外商在制造業的投資已趨于飽和,而服務業的投資受準入條件、市場前景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增加。 2.受國際因素影響:東南亞、巴西、印度、俄羅斯和東歐等一些國家紛紛出臺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成為吸引國際資本的熱點地區,使原本流入我國的資金分流到其他國家或地區。 (三)全方位、寬領域和多層次的“走出去”格局逐漸形成,“走出去”的支持促進體系進一步完善 2005年,我國經濟持續向好,使得國內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1.由原來的單一領域進一步拓展到多個領域。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有實力到海外拓展市場,主要分布在信息、通訊、采礦、制造業、建筑、交通運輸、電子通訊、石油化工、電力、農林牧漁等多個行業,多層次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大型企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民營企業逐步成為“走出去”的生力軍。 2.市場多元化局面逐漸形成。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分布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亞洲獨占鰲頭,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大市場;對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的直接投資增幅在80%以上;對非洲和拉美的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增幅在60%以上。因此,在全球范圍內的多元化的投資格局已基本形成。 3.大型和特大型項目增多,技術含量提高。1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項目,占投資總額的62.6%。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91個,累計合同金額118億美元,占新簽合同總額的47.2%,其中上億美元的項目39個。 4.跨國并購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2005年1~11月,國外并購投資占對外貿易總額的54.7%。境外加工貿易類投資占總額的42%,其它類投資占4.2%。 (四)區域經濟合作地域性增強,涵蓋范圍廣、發展勢頭迅猛 1.2005年,與我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八個經濟體中,其中有6個是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簽署的,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 2.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不僅包括傳統的貨物貿易,也包括服務貿易,還涉及一些鮮見的領域,例如電子商務、商品檢驗檢疫與質量認證、中醫藥產業合作等。此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確定的優先和重點合作領域,范圍遠遠超出了傳統意義上以減稅為主的自由貿易區,形成了我國區域經濟向寬領域、縱深化發展的特點。 3.從2005年1月起,全面啟動的自由貿易區發展勢頭十分迅猛,為讓成員在短時間內享受到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實惠和好處,從而調動其推動自由貿易區進程的積極性,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采取了走階段性的發展道路,即“速成式”策略,以獲取示范效應。 三、對外開放面臨的挑戰 (一)國際經濟風險不斷加大 2006年,隨著國際制造業乃至服務業繼續向我國轉移的勢頭不斷增強和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力度加大,一方面,我國將會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參與全球分工體系;另一方面,我們也將會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會進一步加大。這意味著我們在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分享經濟全球化收益的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國際政治、經濟風險。 (二)對外開放中體制性障礙日益突顯 隨著對外開放向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擴展,在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與國際規制接軌的同時,我國對外開放中一些體制性障礙也日益表現出來。應該說,目前一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嚴格管理的市場體系建立還不夠完善;在涉外經濟活動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有待提高;政府管理職能還不能完全適應世貿組織法律體系框架和管理體制的要求;涉外經濟法律法規和保障公平貿易的管理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應對貿易摩擦和投資爭端的有效協調和保障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些體制性問題,對我們下一步的改革開放都將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三)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 目前,中國已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各種貿易摩擦數量居高不下,摩擦的形式也日趨多樣化。2005年前三季度,有13個國家和地區對我發起反傾銷、反補貼等調查,涉案金額達15.4億美元,涉案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5%。目前,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花樣翻新,勞工標準問題也已成為導致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而且,貿易摩擦逐步從產品、企業等微觀經濟層面向我國宏觀經濟政策、體制和制度層面不斷延伸;摩擦領域從貨物貿易向服務領域擴大;貿易摩擦對象也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在表現形式上,除了過去的“兩反一保”,還會朝著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壁壘等方面擴散。因此,從未來的趨勢看,2006年國際貿易保護有可能更為嚴重,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將繼續增加,我國遇到的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 (四)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一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仍然增長較快;有些出口產品的價格只反映了供求關系,而沒有體現出資源、環境、安全等社會成本,此類產品出口在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損失,甚至比出口獲得的效益要大得多。二是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比較低。由于出口產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端環節,附加值較低,產業鏈較短,既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福利的貢獻有限,又因大量廉價輸出能源性產品,降低了我國的經濟安全系數,增加了對外政經依存度,并將大量社會問題留在國內。三是雖然我們是全球第三經濟大國,但對外貿易中獲利卻不多。 (五)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 2005年7月21日,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外貿進出口總額、行業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按照一般規律,匯率升值的時滯效應逐步顯現,其結果必然是進口增加,出口減少。但我國的外貿企業預期匯率還將進一步調整。因此,會更加謹慎進口,以避免匯率的損失。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突破了1000億美元,巨額貿易順差帶動外匯儲備額的超常規增長,進一步激化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爭端,過大的貿易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繼續加大,由此對外商投資產生一定的抑制效應。 (六)外貿出口潛在風險加大 受國際、國內的因素的影響,2006年我國外貿出口增長面臨巨大挑戰。一是受世界經濟減速和國際市場趨向相對飽和、國際市場需求量相對減少、石油等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國際貿易保護日益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出口產品潛在的外部風險加大。二是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并且上一輪經濟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剩將開始釋放,加之受國內農產品、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制造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使得我國外貿將進入高成本期。并且,靠出口退稅政策促進外貿出口,將面臨財政負擔不斷加劇的窘境,對我國外貿發展乃至整個經濟增長都有較大的不利影響。 (七)跨國公司對我經濟安全構成威脅 2005年跨國公司并購我國龍頭企業的趨勢有所加劇。外資控制我龍頭企業,掌握著這個行業的技術主導權,并控制市場份額,形成新的市場壟斷。目前,跨國公司并購有以下特點:一是有些公司要求必須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受益必須超過15%;二是以資本運作方式控制我龍頭企業,從而打造我全球產業鏈,實行對中國市場的壟斷。跨國公司并購態勢不僅對我國企業構成嚴重威脅,也威脅著國家的經濟安全。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