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國企虧損應受質詢 靠壟斷賺取利潤同樣不光彩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4日 10:36 光明網

  孔善廣

  一、

  2月23日,財政部公布了2005年企業財務快報:2005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突破9000億元,同比增長25%,再創歷史新高。而銷售收入實現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9%。但剛來自國
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5年國有企業虧損額達到1026億元,同比增長56.7%,增幅同比上升49.1個百分點;虧損額接近1998年巨虧時的水平,虧損額增幅則創下了近16年來新高。

  高血壓的人一般是不能玩過山車,但兩政府部門公布的數字就象跑過山車一樣,也難怪人們驚愕。

  因為9000多億利潤和1000多億虧損,相差可是一萬多億。但還好我沒有高血壓,并分析其中的問題:其實應該是有利潤的國有企業賺了9000多億,虧損的國有企業虧了1000多億。例如在1998年全部國有企業中,贏利的企業贏利額為3280.2億元,虧損的企業虧損3066.5億元,盈虧基本相抵,合計只得213.7億的利潤總額;到2002年的數據分別是5588.8億和1802.5億,合計3786.3億利潤總額。對于2005年如此跳躍反復的數據,還需要政府公布澄清。

  有關分析2005年國有企業效益增長的原因包括:一是

能源、原材料行業對效益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大。受需求和價格拉動的影響,煤炭、石油、有色、
化工
等能源及原材料行業對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4%。二是盈利繼續向中央企業集中。2005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6413億元,占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的七成以上,利潤排序前10名的中央企業實現利潤占全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的55%。而分析國有企業虧損的原因包括:一是成本高與價格機制不完善,由于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過猛,多數下游行業的企業承受了成本上升過快的巨大壓力,汽車、化工、電子等規模較大的行業利潤率明顯下降。二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過剩效應開始釋放。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和銅冶煉等行業投資的過快增長導致產能集中釋放,供給超過需求。

  那么,贏利與虧損的原因中其中一個驚人的一致:就是能源、原材料行業價格上漲!賺錢的是價格上漲,虧損的也是價格上漲。

  二、

  在這里要指的是,國有企業實現利潤9000億元利潤中,中央企業就占6413億,而且大部分是壟斷性企業。以中國石油為例,繼2004年利潤總額1100多億元后,2005年利潤總額達1756億元,占中央企業實現利潤總和的27%,其上市公司以1333.6億元凈利潤,成為亞洲最賺錢的公司。根本原因就是油價的持續高漲和市場的高度壟斷。去年僅汽油漲價一項,消費者就多掏了427億元給中石油,占其全年利潤的近1/3,如果加上柴油、航空煤油和天然氣,也就是說,1333.6億利潤中有近600億元是下游企業和老百姓貢獻的。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巨頭擁有國內原油90%的開采權,集開采、進口、加工、批發、零售于一身,是承擔著“政策性功能”并給予行業壟斷特權的企業,擁有絕對的壟斷地位。

  對比那些虧損的非壟斷國企,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因為他們要承受那些壟斷國企大哥的壟斷價格之害。但是,非國有企業同樣要承受價格上漲的壓力,為什么就沒有說是歷史上第二個虧損高峰呢?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再翻開一些公布的資料,經計算后得出下面的數據:1998年至2002年,全部國有企業盈虧相抵后,五年合計利潤總額為10850.7億,但國家財政給企業虧損補貼就1461.94億元,加上增撥企業流動資金、挖潛改造資金和三項費用合計支出5905.86億元[根據《中國財政年鑒2003》的數據計算]。

  在2003年,中央企業就共申報核銷資產損失3178億元人民幣。這相當于9.2萬億元資產總額的4%左右,3.2萬億元凈資產的9.9%。加上財政部已核準的近1000億元損失,央企共計核銷損失達4000多億元。而在過去幾年中,四大商業銀行也共計核銷損失接近2萬億元[顧瑞珍:《誰該對巨額國有資產"蒸發"負責?》.新華網,2005-03-04]。

  2004年中央企業清產核資共清出各類資產損失高達3521.2億元。對此,專家學者認為這只是全部國資損失中的冰山一角......[楊大鵬、熊貝妮:《3500億國資流失只是冰山一角》.《經濟參考報》,2005年11月8日]。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的全部財政收入都來自于國有經濟,不過結果并沒有將中國經濟帶上快速運行的通道,反而成為財政難以承受之重,上個世紀90年代,對國有企業的虧損補貼一度占全國財政收入的20%(1985年企業虧損補貼507.02億,占財政收入2004.82億的25%;1989年企業虧損補貼598.88億,占財政收入2664.90億的23%)。如果國有企業在一般競爭性領域有比較強的贏利能力,也許就不會輕言痛苦的“國退民進”了。

  三、

  從1994年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起,根據有關規定國有企業就沒有上繳利潤作國家財政收入,但一方面是多年來國有企業的巨額資產損失,需要屬于國民的公共財政資金填補漏洞;另一方面是壟斷的國有企業利潤額大增,但已經和其他非國有企業一樣,只按法律法規上繳稅收而沒有上交利潤給國家財政;再一方面是由代表投資者及所有者(國民)的管理部門制定壟斷措施由投資者及所有者(國民)的高價消費來獲取所謂的“高額利潤”,出現企業所有者的企業“剝削”企業投資者及所有者的現象;再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業受不平等的“國民待遇”,及壟斷的國企行業職工待遇高于其他行業。對于包括象兩大石油巨頭的國有(控股)的壟斷用企業因在境外上市,中國的資源性收益還流出境外,利潤卻沒有分給最大股東(國民)。因此可以這樣說:用投資者自己的投資,開采投資者自己的資源,再以壟斷高價賣給投資者,獲得的壟斷利潤投資者卻不能全部分享。

  因此出現國有企業壟斷越大,整體國民利益受損越大的現象,也需要設置從中央到地方眾多的國資監管部門,增加巨大的管理成本,所表現出來的是國有企業和政府相當混亂的矛盾以及職能的錯位。

  現存的國有企業要靠政府庇護下成為享有特權的企業,通過非市場的手段獲得稀缺資源進行壟斷經營,則會傷害其他市場主體及國民的利益,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就難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也許會停滯不前,政府也因此難以從對市場的干預中脫身,實現真正的職能轉變。

  四、

  李榮融主任在論證石油、電信、電力等國企“幾乎沒有壟斷”時,有一段著名的話:“國有企業搞了半天,它是國家的,它是人民的。所以,它所獲得的盈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我們真希望國有企業這些人民的“兒子”用實際行動來為人民謀利益。

  但可惜的是,國有企業可能還是一堆養不大的孩子,到現在還未成年,不然,為何仍需要照顧來讓其賺錢,賺了錢也不上交,虧本了就給予補貼,并不斷要強化這樣的地位?從1998年至2004年,國家財政用于企業虧損補貼1906.25億,用于增撥企業流動資金235.9億,用于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和三項費用6569.34億,三項合計共8711.49億[《中國財政年鑒2003》、《中國統計年鑒2005》]。但是,這八年來,贏利的非金融類國有企業贏利額達四萬億之巨,卻根本沒有上交過國家財政作為國民的公共開支。

  國有企業虧損應當受到質詢,通過壟斷賺取利潤同樣不那么光彩,因為他們仍然是在吃著人民的奶水。我們最不希望出現這樣的現象——會哭的孩子多糖吃,多吃奶。最后,他們就真的成了養不大而只會哭的孩子,并只會培養出哭的本事——虧損的要繼續補貼、壟斷的再繼續強化。

  作者附言:

  剛查到國家統計局的說明資料:

  國家統計局工交司負責人就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情況作出澄清

  3月30日,國家統計局工交統計司負責人就我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和虧損情況對記者作出如下澄清。

  近來,一些媒體根據《經濟參考報》“國企虧損達到歷史第二高峰”的失實報道編發了有關文章,稱“國家統計局公布2005年我國國有企業虧損額達到1026億元”。這種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現說明如下:

  1、2005年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基本情況是:“全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1026億元,同比增長56.7%”。這里“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47億元”是盈利企業盈利額扣除了虧損企業虧損額、盈虧相抵后的利潤,即盈利企業盈利額7473億元與虧損企業虧損額1026億元相抵后的差額。《經濟參考報》誤將“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當作“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額”,致使一些人誤以為是國有工業企業整體虧損1026億元。

  2、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的統計范圍是2005年2.9萬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不是全部國有企業。財政部日前公布的2005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9047億元,同比增長25%,是指除金融企業以外的12萬多戶全部國有企業盈虧相抵后的實現利潤,既包括國有工業企業,也包括建筑、批發零售等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81,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