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面對外資并購 政府須應對有度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3日 05:21 第一財經日報

  在歡迎外資進入的同時,應警惕某些地方政府為拉升政績而把企業拱手讓人

  比如,我國信用卡體系全部采用國外系統,這對中國的經濟安全問題構成隱患。因為畢竟中國在意識形態方面和很多發達國家是不一樣的。即便拋開意識形態的因素不考慮,涉及經濟安全的各種數據,對于每個國家來講都是要加以保護的

  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目前還沒有系統建立關于反壟斷以及跨國并購的專門審查機構

  秦朔(主持人):我問過一些地方官員,為什么“寧贈友邦,不予家人”,他們覺得外資比較規范,答應下來的事情能做得到,簽的合約比較講信用,他們覺得可靠度還是比較高。所以說,政府目前在外資并購中還是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何讓政府職能到位又不缺位,下面請各位專家發表看法。謝康:政府方面,第一應該加強對內開放;第二地方政府減少干預;第三個加強監管;第四是產業政策上面該保護的要保護,該鼓勵的要鼓勵,該限制的地方要限制,該反對的地方要反對,凡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該限制的限制,該反對的要反對。王陽:從政府角度說,應該對一些跟國計民生相關的企業、行業,包括一些資源性的行業設立必要的外資進入門檻。規定達到什么比例比較合適?既能夠保護國家經濟安全又考慮到能把國外的一些好的東西引進來。

  比如,我國

信用卡體系全部采用國外系統,這對中國的經濟安全問題構成隱患。因為畢竟中國在意識形態方面和很多發達國家是不一樣的。即便拋開意識形態的因素不考慮,涉及經濟安全的各種數據,對于每個國家來講都是要加以保護的。

  我認為,中國政府可以采取成立審查委員會的方式,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但國家必須做這個事情,不能缺位。同時,政府必須給國內企業同等條件競爭。

  宋凜冰:該如何解決外資對我國經濟安全影響的問題,政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可以說很多情況下,是外資通過地方政府實現了“并購”的目標。因為很多并購的操作過程,企業本身都可能跑到政府去請示、協商解決的方式。

  應該說,剛開始外資進來的時候,中國企業不太意識到并購到底意味著什么,有時資產并購還是股權并購,都不能分清。但隨著并購的增多,國際化視野的開拓,企業也知道國際程序是怎么樣的,有哪些步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掌握了一些談判的技巧,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在未來的并購談判中,將有更好的、更加平等的地位。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趨勢,雖然企業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國際水平,但中國政府應該在這個方面幫助它們。

  閻海峰:對于外資,我們已經允許它進來了。現在什么對于我國來講是最重要的呢?就是在引進外資時,我們必須有明確的戰略意圖,既然政府決定利用外資,就要利用到位。

  那么誰來利用它?一個是中國自己的企業,第二個是中國的政府。利用它獲得什么呢?資金和技術。

  接下來,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在于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在并購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和外資的關系。政府決定以市場換技術、以地皮換資金、以國企的資產換資金、以環境的污染換資金,如果上述這些都換來了,倒也差強人意。但地方政府官員為了獲得比較高的GDP,為了高業績,為了升官,才讓外資進來,這個心態就值得商榷。應該說,外資收買了某些政府官員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所以,并不是中國企業競爭不過外國企業,而是某些地方政府,有意識地為了拉升政績而把企業拱手讓人。所以,關于外企進來是為了提升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技術水平,我覺得都要思考,不能一邊倒地聽信這些。

  有人認為外資是在幫助我們的企業提高,但我覺得不是如此,而是競爭效應造成的,中國市場環境越來越開放,身處其中的企業自然而然在提高。所以,地方政府以獲得高GDP、高業績,而把外資引進作為一個標準,我覺得這是非常危險的。

  這些GDP和業績都是在內生經濟沒有完成實質性轉變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雖然,宏觀上經濟指標很漂亮,但微觀上我國企業

競爭力還是很成問題的,我覺得這個最需要我們警惕。

  那么根本出路是什么呢?就是把自己做好,一家是企業,一家是政府,兩家都要做好。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在地方政府。

  第一,國有企業,政府不要再刻意保護它,需要把它投入到競爭環境中。政府保護國有企業,以為是在幫助它成長,結果可能適得其反。第二,地方政府在賣國有企業時,跨國公司有購買意向,同樣情況下,國內企業也有購買意向的,應該讓國內企業優先。

  現在,某些地方政府對國內企業存在歧視的現象,相反,對待跨國公司各方面很寬松。中國文化當中有些東西要特別當心,就是“寧贈友邦,不予家人”。為什么給外國企業可以,給自己的企業就不行呢?

  梁信軍:在外資并購過程中,政府應該成為一個有為的政府。

  任何一個國家,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政治支持。對于民族的、創新的、品牌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政府在國內采購當中,難道不應該支持嗎?

  同樣是花中國納稅人的錢,為什么不用中國制造的東西?當然,外資廠商在中國制造的東西,政府一樣需要采購,但是起碼與外資產品相對應,中國企業的產品不應被放在第二的位置,而應該首先考慮。

  中國制造的商品被放在政府采購第一優先考慮的位置。同樣,我們應該支持中國自己的品牌產品,支持中國自己的技術。我覺得,對于本國企業的支持,中國政府應該毫不含糊地表示出來。包括國際市場的開拓、國際銷售的扶助,政府都應該支持。

  當然,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已經有很大的支持,包括國家商務部給了很大幫助,讓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沒有政府的支持,中國企業進入WTO采購沒有那么快。

  此外,對于外資并購,中國政府應該致力于公平的法制環境建設,來應對這些。

  除了《反壟斷法》外,我認為的確有必要成立一個產業危害審查委員會:第一、商務部應該可以參加進來;第二、應該由行業專家參加;第三、應該有人大參加,應該由人大來組織,如果有必要人大可以馬上進入立法程序。

  只有上述三方一齊參加到當中來,才可以不針對某個具體的并購案例來進行審查,而是通過某個很有代表性的案子,立刻上升到立法層面。

  那么這個產業危害審查委員會應該審查些什么呢?我覺得其應該審查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這個并購案究竟有沒有可能對中國產業造成損害。第二個方面,如果跨國企業的并購行為涉及如下企業,行業龍頭性企業、創新技術擁有企業和擁有品牌的行業前幾名企業,這些并購行為要進行兩個認證。首先,要進行產業損害認證,其次要根據《反壟斷法》進行壟斷危害認證。而且上述認證要一視同仁,對于國內國外企業都一樣。第三個方面,審查并購企業的發展規劃以及承諾,其中,能不能帶來技術是審查的關鍵。在談判過程中,中方可以根據審查結果提出要求,中國企業希望外資并購有助于我們的技術發展,如果在并購后的規劃中沒有這些內容,那么跨國公司在這起并購中就會失分,反之得分就高,而得分的高低將最終決定它是否在競爭中勝出。當然,在并購完成后,我們還要檢查跨國公司對于并購規劃的落實問題。最后,這些企業是否通過并購,來幫助中國企業從行業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轉移,如果是,那么這樣的并購中國政府應該舉雙手歡迎。

  費國平:中央政府高官、時任統計局局長的李德水在我國兩會期間提出“必須堅決制止任何試圖壟斷中國市場的惡意并購”,此時的發言似乎成了政府對社會呼聲作出的正面回應。聯想到之前同樣受到保守言論影響而推遲出臺的《物權法》,市場似乎更有理由懷疑中國的外資并購政策可能“向左轉”。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目前還沒有系統建立關于反壟斷以及跨國并購的專門審查機構,或者咨詢機構,上述措施的缺位,確實讓反壟斷規定的執行在技術上存在一定的障礙,這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出政府對國家經濟安全的認識仍停留在封閉的計劃經濟時代,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此次爭論讓相關部門對于上述制度的建立和執行產生了重視。

  此外,政府要改變通過土地和已經降到沒有可降空間的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投資者的做法,改革稅收制度,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推動企業進行產業整合,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中國企業的融資困境不解決,企業形不成規模和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否存在外資并購,中國企業都將在日趨國際化的競爭中落敗。有人哀嘆的中國企業“與其被擊敗不如被收購”就會變為殘酷的現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