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白洋淀治污與公共治理改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2日 17:55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胡舒立/文 從白洋淀環境災難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對政府改革的要義有更多的理解 3月14日,全國人代會落幕。至遲在三天內,白洋淀嚴重污染的告急消息傳至京城。
人代會剛剛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鄭重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種種設想令人激賞。而在認真調查了“華北之腎”白洋淀在過去數十年中由“腎功能下降”而至“腎衰竭”的全過程,我們就會深刻地意識到,實現此目標不僅非常艱難,而且充滿了錯綜復雜的利益權衡(參見本期封面文章《白洋淀絕境》)。恰如關系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一系列戰略部署,諸如“平衡發展”、“區域協調”、“和諧社會”等等,無一不意味著重大的挑戰。 原因多多,經濟學中所說的“路徑依賴”已經存在;而邊際創新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在“十一五”規劃綱要排于首位的“政府改革”。近來許多相關討論都在分析政府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從白洋淀環境災難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對政府改革的要義有更多的理解——很顯然,增加和改進公共服務,正是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600美元,按國際經驗,正屬于公共需求高速增長的關鍵時期。在當前,環境、社會保障、醫療和教育等公共產品的改進都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付出更大的努力。改變往昔政府“缺位”的狀況,正是當務之急。 不過,恰如白洋淀之病入膏肓絕非一時之過,糾正政府在環境治理等諸多公共服務領域上的缺位,也絕難畢其功于一役。在這里,政府歸位的決心至關重要。以此為前提,至少兩件事必須同步提上議事日程:一是合理的制度安排,以確保相關領域公共服務的高效;二是較為充足的公共開支,以確保制度的可行。二者當然又互相關聯。 例如白洋淀的公共治理,現實其實提出了兩方面的任務:一是改變“九龍治水”的局面,建立起流域管理、集中管理的體制,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態安全保護等納入一體化軌道;二是以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來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據河北省一項規劃的測算,在未來十年內至少需要80億元。兩方面的任務都相當艱巨,前者對現行體制提出巨大挑戰自不待言;后者所需80億元,雖說遠比不上政府為南方證券一家所填的窟窿,但在現實的財政體制下實際上已經極難籌集。因為中國的公共財政體制遠未完善,無論中央還是地方政府,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都極為有限。更何況白洋淀治理所需資金缺口巨大,80億元抑或遠遠不夠了。 經過去年來公眾對于改革的廣泛反思,堅持改革不動搖已是當前主要共識。但應當承認,中國今天的改革比以往更其艱難。這首先是由于居于首當其沖地位的政府改革,其前行的每一步都會形成對既有利益格局的嚴重沖擊,很容易出現裹足不前的局面。重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政府應當有所作為,對這些問題統一認識并不難,查處一些“違規多收費”或“監察失責”的官員或專業人士也不難。然而,若論在公共治理領域進行具有治本意義的改革,則制度建設的任務仍極為繁重,因利益調整形成的震蕩和沖擊也不可避免。 可能會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目前政府公共服務的短缺仍主要是發展不足的產物,只要經濟搞上去,一切都會迎刃而解。我們絕難贊同這種看法。中國經過多年發展,至1998年后政府財力已經大大增加,而且明確了建立公共財政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公共開支,加緊公共治理的改革,本來是可行的。但專家分析表明,從1998年到2005年,財政支出在教、科、文、衛等領域的社會性支出總額雖有所上升,其比例卻不升反降。與此同時,原來用于經濟建設的資金僅有部分退出,卻又有不少資金通過諸種渠道重新“越位”,或用于與市場主體競爭資源配置,或彌補市場主體的投資損失。 很顯然,因為利益集團的干擾,原有的利益格局難以打破,明明可用于公共開支的資金無法到位,“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局面必然加劇,類似白洋淀的環境惡化事件必然發生。這正是我們今天需要正視的教訓。 從這個意義上說,期待靠經濟更大發展來解決公共治理領域的問題,不合理也不現實。使白洋淀絕處逢生的努力,應當與制度重建相同步,只爭朝夕地做起來。 相關文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