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反思未必就要推倒重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2日 10:4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陶冬 任何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民族,都會有不斷的反思。這種反思可能是自上而下的,也可能是自下而上的。反思可能是前瞻性的,防患于未然,也可能在內戰、經濟危機之后才姍姍來遲。防患于未然的反思遠比危機之后的反思更健康,成本也低許多。反思是歷史的一部分。
一場關于改革的反思,正在席卷中國大地,從“兩會”到網絡,從總理到草民。這場對改革的反思是在新一屆領導努力建立新的經濟發展理念,醫療、教育等一系列公共事業改革基本失敗,經濟迅速發展但分配卻日漸不均的形勢下展開的。這場反思辯論基本上是理性的、有建設性的,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但是反思未必一定要推倒重來。完全可以只涉及部分思路、改革的調整,而非“再出發”。整個社會對于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的大方向是有共識的,對“以人為本”、注重發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執政理念是有共識的。同時,整個社會對公共事業改革要作重新部署是認同的,多數人對權力不夠規范帶來的腐敗是不滿的。這些是共識,是下一步改革的動力。只是從共識到政策,再到實施需要時間,此過程也會有痛苦、有爭議。“改革的共識已經破裂,改革的動力已基本喪失”,失之偏頗。 我完全同意孫立平教授所言“扭轉改革中的利益失衡,邁向利益分享式的改革”(見本論壇第78期“改革:反思基礎上的再出發”)。利益分配和社會公平是今后幾年改革路上的重點,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這場改革涉及千家萬戶,也必然觸及不同集團的利益。這就決定了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也決定了改革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改革需要有總體理念,凝集社會共識,也需要協調和配套,但是期望一步到位是不現實的。 一個良好的社會,必須具備效率和公平兩大要素。沒有前者,發展一定慢,最終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沒有后者,社會問題變成政治問題。前二十五年的改革將重點放在效率上,有其歷史背景。沒有前二十五年的鋪墊和經濟基礎,公平只能在普遍貧困下實現,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一種奢望。在效率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的基礎上,倡議公平,關注分配,則是自然的、合理的。看問題不能脫離歷史的關聯性。利益分配問題,自古以來都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當年的包產到戶、分稅制、“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都是利益分配。接下來要做的是重點解決公共事業中的利益分配、城鄉之間的利益再分配,以及權力謀私帶來的利益分配失衡。我認為,下一步改革既非以往改革的線性深化,也不是“再出發”。不同時期,關注點、側重點不同很正常。改革的效果不理想,就換一個思路再改。不必大驚小怪,不必感情用事。 (作者為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