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定價權與標價權是國際資源爭奪的焦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1日 10:13 中國經營報 | |||||||||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 當前,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稱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資源決戰”已經接近白熱化。 這場爭奪戰的歷史軌跡與內在邏輯清晰表明: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下,一國金融實
傳統上,國際資源爭奪主要集中在開采權與實際控制權,但是自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及相應的資源類期貨市場建立以來,國際資源的爭奪越來越集中于資源的定價權與標價權。在現代市場體系中,期貨市場具有發現價格、轉移風險和提高市場流動性三大功能。自期貨市場誕生后,相應的商品市場便成為金融市場的一部分,期貨石油、銅等礦產資源也就有了金融產品的屬性。 但是,發達的資源消費國,通過國際卡特爾尤其是金融寡頭的操縱,使之成為買方市場,尤其是在建立國際期貨市場后,資源定價權由資源生產國轉移到資源消費國。正因如此,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大宗商品價格都由發達國家主導甚至直接決定,國際石油價格也主要由期貨市場的交易價格主導。國際石油市場供求雙方在簽訂供貨合同時,通常只是確定某種計價公式,計價公式中的基準價格一般與石油期貨市場上的石油價格直接相連,即國際油價的定價方式是間接的,期貨價格通過計價公式直接影響現貨價格。紐約商品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這兩大市場屬于美英兩國的金融寡頭,金融寡頭控制的金融資本在石油市場翻云覆雨,獲取巨額投機利潤,對國際油價的影響越來越大,往往超過OPEC。然而,隨著歐盟的壯大、新興市場的崛起以及資源生產國自主意識的增強,國際資源定價權的爭奪正日益激烈。 對資源定價權的爭奪 從石油生產國部長到期貨市場的投機商。當西方主要石油消費國建立起石油期貨市場后,油價形成的特殊機制決定了石油價格大幅度波動的關鍵因素來自于期貨投機的影響。因此,世界油價從OPEC石油部長的會議桌上逐漸轉移到紐約和倫敦交易所石油炒家的“沙盤”中。目前,世界石油日供應量約8400萬桶,日消費量約8300萬桶。當油價在35美元/桶時,紐約商品交易所每天的原油交易約為7000萬桶左右。隨著投機資本的涌入,油價迅速攀升。當油價為50美元/桶時,紐約商品交易所日交易量達2億桶,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日交易量更接近4億桶,兩大交易所石油日交易金額則高達300億美元,但是世界石油實際日消費金額也只約40億美元。據估計,石油期貨市場在比較正常情況下,真實需求只占交易總量的30%,而投機興盛時,真實需求不到交易總量的10%。國際油價的非理性飆升絕非偶然,而是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興風作浪使然。也正因如此,就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而言,皮肯斯等石油炒家超過了海灣國家的石油部長。 對資源標價權的爭奪 “美元石油”與“歐元石油”之爭。美元自充當石油貿易的“一般等價物”之后,隨著兩次石油危機的出現,生成了對國際金融產生巨大影響的“石油美元”,并形成了所謂“石油美元環流”。這給美國金融寡頭帶來持續的豐厚收益,甚至直接支撐著美國經濟的繁榮。但是,石油以美元計價以來,石油價格波動日益加劇,其原因不僅在于石油市場的供求,更主要的是石油計價貨幣——美元幣值的起伏以及美國對外政治、經濟政策的變化。在每次油價大幅波動當中,西方石油類金融寡頭總是賺個盆滿缽溢。而作為國際主要石油輸出者,OPEC不僅難以獲得“石油溢價”的更多好處,而且還在油價波動中不斷降低國際市場份額,并遭受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一些非OPEC產油國(如俄羅斯)由于生產能力已逼近極限,同樣難以持久獲利。 有鑒于此,早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前夕,包括美國親密盟友沙特在內的一些中東石油生產國就曾表示要增加石油出口的歐元結算部分,或將“美元石油”轉換為“歐元石油”。2003年10月,俄羅斯能源部門曾暗示可轉用歐元來計算油價,此后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俄羅斯應考慮用歐元作為出口石油標價。從2003年底到2004年初,OPEC多個政要紛紛表示:從長遠看,必須將歐元代替美元作為原油的結算工具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另一產油大國印度尼西亞也有類似表態。如果眾多石油輸出國都用歐元來計價與結算石油交易,就會動搖美元在全球石油等大宗商品貿易領域的統治地位,進而會動搖美元的金融主導和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如若方案得以實施,那無疑將是一場革命。因此,可以想見美國拼死命也要維持美元的標價地位。有研究顯示,2000年11月,伊拉克前政府決定將石油交易從美元轉換成歐元,后來又將100億美元儲備改為歐元。美國經濟學家隨后預言:“當伊拉克在2000年底轉向歐元時,薩達姆的命運就已注定”。如今,伊朗建立起以歐元為定價和結算的石油交易所,美國正借核問題而磨刀霍霍,伊朗的命運又會怎樣,人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