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時代的農民工政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0日 14:5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社評 今年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上海團講話中所主張的兼顧各方關切、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的具協調性的改革,正成為現階段國家社會經濟政策制定的主調。近日出臺的消費稅改革方案,增加奢侈品和部分環境成本高的產品的課稅,降低部分日用消費品的課稅,通過財政杠桿體現了協調性改革的追求。剛剛出臺的《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
以長時段的歷史眼光來看,農民工群體有何種命運,其實預示著中國究竟能夠建設出一個什么樣的市場國家。一般而言,如果社會多數是中產階層,市場體制在社會整體機制中就可以發揮更主要的作用;而如果社會多數的經濟水準還難以夠上中產階層的水準,為了維護社會政治的基本穩定,政府調節的作用必然會相對突出。目前階段的中國屬于后一情況。對于自由市場體制在中國的擁護者而言,要想市場體制發揮更基本的作用,同時又避免社會陷入失衡的危機,就必須在實質上改造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將中產階層擴大到占社會多數的水平;否則即使改革出一套自由市場體制,也可能因為社會結構不配合而運轉失靈。 改造中國社會結構最關鍵的任務就是將目前占多數的農民轉化為中產階層。而率先走向城鎮闖世界的農民工能有何種前途,就是社會多數中產化進程的風向標。目前中國在全球市場體系中只能主要依托“中國制造”之類的模式進行經濟積累,要把一半以上的底層農民改造為中產階層,可以算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事情。在近三十年的市場化改革之后,不說沒走出農村的農民群體,就是相對新銳的農民工群體,也仍然需要國家拿出果斷的政府調節措施,來維護基本權益,改善生活水準。更為激進的農村市場改制設想,也許可以打造為數不多的耕耘農村的企業家,但對底層農民的中產化改造,不會有奇跡性的效果。就自由市場體制建設更長遠的前途著想,最理性的方案就是勿望其速成,實事求是地尋找穩健的辦法。 與激進的農村自由市場改制設想相比,《若干意見》所提供的方案要更有利于農民工的中產化改造,也就更有利于未來自由市場體制的建設。這套方案的要點,一方面夯實農民工的后方,依法保護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減輕農民外出就業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另一方面設身處地,針對農民工在工資收入、勞動安全、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子女上學、生活居住等方面的諸多困難,提出長期短期相配合的各種積極措施。其中最重要者,一是建立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保證金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并合理確定和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二是要求積極穩妥地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辦法;三是承諾逐步地、有條件地解決長期在城市就業和居住農民工的戶籍問題。 《若干意見》提出的改善農民工境遇的措施,最基本的著眼點在于維護起碼的公平正義,讓農民工有起碼的現代生活水準。目前還沒有到奢談農民工中產化的地步,但如果說農民工中產化是可以追求的一個方向,那么《若干意見》所開辟的歷史階段,無法憑借激進的自由市場化跨越,而必須更多地依托以公平正義為準則的政府調節,來打造社會多數的中產化。目前《若干意見》出臺所標示的進程,即是推進社會多數中產化的進程的序曲。 在現代國家建設自由市場體制的進程中,這種以政府的公平正義來謀求最大多數公民精神物質生活進步的歷史階段,一般稱作“進步時代”。現代發達國家如英國在1800年前后,美國在1900年前后也經歷過這樣的歷史階段,而且,它們最后之所以能建立一個運轉良好的市場體制,正是因為它們經歷了這樣一個“進步時代”。拿美國來說,南北戰爭結束后,在1870年到1930年左右進入現代轉型期,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樣是一方面經濟高速增長,一方面出現巨大的社會分化,也出現了各種對于美國新富人階層的強烈抨擊。這一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一直到1930年代羅斯福總統所謂“新政自由主義”才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政治格局。根據甘陽、資中筠、王紹光等學者對美國進步時代的研究,當時美國最終達成一定的社會共識,基礎就在于維護社會公正和平等,并以此為基礎推動商業競爭。 中國目前也正進入這樣一個為建立一個好的市場經濟國家奠定基礎的進步時代,新農村建設以及《若干意見》等種種措施正是中國在進步時代穩步前行的最重要標志。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