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整改公告理應直面公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0日 08:10 新京報 | |||||||||
昨日,國家審計署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發了2006年第1號審計結果公告,公布了200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的糾正結果。 這是我國首次發布審計整改情況公告,此前,類似報告會在每年年底遞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雖然2004年審計署曾將部分單位整改的結果向外界公布,但公布只是“系統公示”,媒體只對整改結果的大概情況作了報道,公眾并不了解整改的細節。
此次審計整改情況公告直面公眾,顯然是一大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隨著審計結果公開的常態化,公眾已不滿足于知道一些政府部門“做錯了什么”,而是更想知道它們“錯了以后怎么辦”,而公開審計整改情況正滿足了民眾對審計信息更強烈的需求。可以看到,此次公告公布的信息非常全面,如關于中央部門預算執行中存在問題的糾正,財政部、人民銀行、廣電總局、發改委等的整改措施都一一有詳細說明。報告也很有細節感,如關于科技經費發現問題的糾正情況,相關數據充足,主管部門的態度明確。 套用一句名言,公正不僅要實現,更應該在公眾明明白白的情況下實現,整改結果若想真正令人信服,就必須給公眾一個相信的理由,這份公告正是給了公眾這個理由。 不過,這份審計整改公告固然翔實,但也有缺憾。因為公告的說明側重于“事”,公眾更想知道責任人處理細節。公告稱,審計署向有關主管部門和紀檢監察、司法機關移送各類案件線索114起,213人受到處分,76人被依法逮捕、起訴或判刑。顯然,公眾更有這樣的疑問———114起案件線索具體是什么情況,哪些立案、哪些沒立案,為什么不立案;213人到底是哪些人,他們的職務與受處分的原因具體又是什么。 在政府部門違法違規的事件中,我們曾經見證過在處理上護短、遮丑、只見打雷不見下雨的現象。在2004年阜陽奶粉事件發生后,當地假稱撤職開除了。但一個月后記者發現,這四人仍在照常上班,所謂撤職開除只不過是哄騙國務院調查組而已。此外,在目前的政府管理中,還存在以行政處分取代司法追究的情況,一些官員在違法犯罪后脫掉烏紗帽或降級就可以逍遙法外。 溫家寶總理說過,公務員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必須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可見,將違法違紀的責任者的處理情況,詳細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和媒體監督,這是現代政府管理的應有之義。只有公開,才能防止問責被架空,只有公開才能形成輿論的壓力,警示后來者。所以,在審計部門推出整改公告后,司法部門是不是也能夠推出相應的責任人處理公告呢? 當下的中國,審計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查賬”行為,它是信息公開、透明政府建設的重要環節,它催生著更民主、開放的政治文化,推進著政府與公民的互動,這一切,隨著審計整改情況公告的發布,變得更清晰起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