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廣告費刷牙 13億人被誰忽悠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9日 13:24 正義網-檢察日報 | |||||||||
作者: 張海飛 因涉嫌不具有認證資格卻頻頻在某些品牌的牙膏、口香糖廣告中露臉,“全國牙防組”日前在京滬兩地同時遭遇訴訟,此案被網絡媒體稱為“13億人被忽悠案”(3月25日《經濟參考報》)。
有關數據顯示,一支120克裝牙膏的成本大概在0.48元左右,而售價卻達到幾元甚至十幾元。業內人士開玩笑說,“口香糖的生產成本也并不高,成本大部分在和廣告有關的企業活動上,這意味著我們每天都在嚼電視、報紙廣告和認證標志,或者在用它們刷牙。”很顯然,我們這些消費者天天在用廣告費刷牙。我們不免要問:到底是誰在忽悠我們用廣告費刷牙呢? 筆者認為,首先是那些所謂的“專家”和“權威認證機構”。“專家”畢竟是專業人士,他們所說的每句話都是很有分量和權威的,對消費者的消費起著引導作用。然而,現實是有些“專家”并非利用專業知識為消費者服務,而是利用自己的“專家”身份在為商家服務,從而誤導消費者。在金錢的誘惑下,有些“專家”和“權威認證機構”已經完完全全站在了商家的立場上,甚至有些認證人員和機構根本就不具備認證資格,卻還給一些商家認證產品,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欺詐行為。 其次,是那些為商家做虛假廣告的明星們。一些人一旦成名,就會被眾多商家拉去做代言人、做廣告。商家利用“名人效應”來宣傳自己的產品本無可非議,然而現實是,一些明星為了金錢,不論其廣告信息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也不論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都為其宣傳代言,這對消費者起到了誤導作用。 專家、權威機構及名人們在商家的包裝和導演下,共同上演了一場廣告大戲。在這出戲中,“演員”和“導演”都各取所需。但我們這些消費者又從中得到了什么?我們在被他們忽悠的同時,難免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今天,我們的消費者該相信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